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

那年那事,如今我全懂了

二十世纪初期,父亲与二伯父从潮汕飘洋过海来谋生,几经波折终于在马来亚柔佛州破舯舡新村落户,后来父亲娶了在胶林割胶的妈妈,婚后夫妻俩就经营杂货店。
孩提时,爸爸每晚收店后总是在大光灯下滴滴答答打算盘,然后用毛笔在流水簿上记帐,妈妈依照爸爸的吩咐将卖剩的鱼类,通常是用白鲳鱼煮鱼粥给家人当宵夜。
对照父亲平时的言谈举止,他好歹在唐山也曾经读过几年书,所以每当一家人在餐桌上时,他就滔滔不绝讲起他在祖国的人生经历:养猪种菜,卖菜被鹅追逐,放鸭到池塘捞鸭蛋,制作绿豆糕;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来自《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
我爸管教子女相当严格,平时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谁都怕他三分,他喝酒时就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教算盘时如果我的口诀错了,或是算盘拨错了他就用手敲我们的头部。有时他也在餐桌要叫我们跟着他念李世民的《百字箴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耕夫役役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由于五十年代乡村地方文明物资短缺,除了学校,根本没有其他地方可以看到书本。可惜我母亲目不识丁,童年的精神粮食就是依靠爸爸亲口讲述他故乡的种种传说故事,尤其是那凄美的《姑嫂鸟》,寓意深刻,更使我至今难于忘怀。这段承载着一家人温馨、和谐、美好的回忆是我人生沧桑、怨愤郁结的转捩点。
我很喜欢听爸爸讲故事,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他的所讲述的故事总抱着怀疑的态度,或许因为身为子女的不太了解他在祖国的出身与经历。尤其是当他惨淡经营的杂货店生意逐渐走下坡,几经挣扎,回生乏术,债主不停上门催索,看在眼里,就是一家人凄凄惨惨,到头来还是不得不将店的经营结束了。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向外公求救,让她带着我们我们兄弟姐四人,在凌晨到胶园割胶。凌晨,妈妈最早起身淘米煮饭,等饭一熟就用筛将饭粒装入食格里,加一粒昨晚煮熟的咸鸭蛋或一片咸鱼干,就可以带着步行去胶园待休息时食用,留下来的稀粥就是午餐餐食了。
当时,妈妈常要我去赊账籴米。为了一家人的肚子,我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到附近杂货店去,常遭白眼,已习以为常,旧账拖欠太久,店主对我喋喋不休,再三警告要付账了才能赊账,我明知家人理亏也只好哑忍,回家从不敢告诉父母亲。
有一回,由于我拖欠学校学费图体费太久,被班主任命令即刻回家向父亲要钱。无奈回到家,眼看父亲还自斟自酌在喝酒,我还没开口就被痛骂一顿。隔天,割了胶回家后,草草吃了点稀粥就想上学去。临走前再向他要钱交学杂费,他居然大发脾气,大吼一声,随手将我的书篮强过去,使劲一抛掉进五脚基外的沟渠里。爸爸突如其来的情绪转变使我痛苦哭泣不已。左邻右舍莫不向我家门张望,了解父亲个性的人,谁也不敢前来规劝。——这是我这一生最痛心疾首的一件尴尬往事。
可见,生意的失败对爸爸的确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他好像经不起这个挫折,沮丧、消沉让他成天愁眉苦脸,甚至借酒消愁,还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这种废话。从此,出门回家不但再也没有手信,只有醉醺醺的样子,教人觉得恐惧害怕,大有“山鱼欲来风满楼”的预感。他总把怨气、晦气强加在妈妈与我们这一大群孩子身上。因此,爸爸在我们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开始损毁了,我们一家人开始躲避他,他一喝酒不是假睡就是借机溜走。连带他讲的姑嫂鸟从半信半疑到不信还疑,就当作爸爸信口开河,虚构瞎编的故事。
今年八月中旬,我应邀到圣谟那巴力双倪新华学校去代课。一早驱车到校,校园一片静谧,礼堂前两排的棕榈树叶随风微摇,像是向我招手,表示欢迎。我一下车,耳畔传来父亲口述鸟叫声——“嫂咕,嫂咕”(用潮州话发音)。这一刻,我对父亲口中姑嫂鸟的亲切感就有识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此刻的心情颇似欣赏一幅“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山水画,怎不教人赞叹造物的神奇,真善美哉!
这时我发现这里好像不陌生,只见校园四周树林环抱,一片片青葱翠绿,微风拂面,鲜爽的空气沁入心脾,令人精神抖擞。
乘着时候还早,师生还没来,我即刻蹑手蹑脚随着鸟传来叫声的方向跟踪,希望看一看传说中姑嫂鸟艳丽璀璨的样子,一来还原我对父亲的尊敬的形象;二来对我午夜梦回,梦牵魂萦的姑嫂鸟的形象化、人格化有一个清楚的交代,彻底的了解。
可是,事与愿违,在二十多天的追寻、探看,终究是听到姑嫂鸟的啼叫声,就是看不到它的庐山真面目。服务期限结束离开新华学校时,我有点遗憾,失落的感觉。
在代课期间,我执意寻找姑嫂鸟的举动自然引来学生的好奇,他们纷纷向我问明来历。我就将父亲当年口述的传说一五一十说给学生们听,当着重温旧梦,也唤起自己当年对父亲的误解,该有个了断。
想当年,我刚出道是在风云激荡的七十年代,意识形态阶级化,对父亲祖国的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同情弱势群体,业余也参与文谊活动,个人安危就变成他牵肠挂肚的烦琐事。后来逐渐了解,为了生计,离乡背井“放逐”到边佳兰去当临时教员也是父亲的主意。可见他用心良苦,为了我的前途,他到处拜托求人,而我还被蒙在鼓里。如今往事如烟,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对先父我深感歉疚。
依稀记得爸爸讲的民间传说就是——古时候在潮汕有一对姑嫂与母亲相依为命。姑嫂两人心灵手巧,工艺精湛,她俩刺绣花草鸟兽,莫不栩栩如生。她们都很孝敬瞎眼的老母亲。由于家境不好,一日三餐煮饭时在饭熟时就用竹筛把饭粒捞(潮州音hou)起来就变成白饭,剩下一些饭再熬成稀粥了。婆婆吃干饭耐饥,姑嫂两人只吃稀粥。
姑嫂两人感情融洽,经年累月嫂嫂已把刺绣花草鸟兽的技术传授给小姑了,唯独没有把黄梅花的刺绣功夫传授给小姑,那是因为嫂嫂自己根本没有亲眼看见黄梅花盛开发的样貌形状。
除夕晚上,就是山林黄梅花盛开的时刻,听说黄梅花也是一开即谢,机会难寻。好胜的小姑就瞒着妈妈带着划规悄悄出门去寻找黄梅花。临走时,再三交代嫂嫂淘米煮饭记得捞饭孝敬母亲。
小姑凭着个人坚强的意志,历尽千辛万苦的寻找都找不到黄梅的踪影,不幸的是小姑竟然被老虎叼走了!过了时辰,嫂嫂在家觉得不妙,淘米煮饭后就慌慌张张去寻找小姑,这时风呼呼,黄梅树叶沙沙响,嫂嫂一面找一面喊叫“细姑!细姑!”叫得她精疲力尽,终于在黄梅树下的草丛中发现一只锈花鞋、花规。花规上的鲜血滴透了杨梅花。顿时嫂嫂呼天喊地,痛苦流涕,走遍山林寻找小姑的尸体带回家。这时树林里竟然听到陌生的鸟儿啼叫的声音,叫声是那么凄怨、悲切。嫂嫂听起来简直撕心裂肺,原来小鸟就是小姑的化身,此时她正在叫“嫂咕!嫂咕!”原来小姑还在催促她快回家捞干饭,服伺家婆吃早餐。从此,潮汕人就把这美丽的小鸟叫做“姑嫂鸟”。美丽的传说至今在潮州家喻户晓,甚至搬上舞台,表扬子女儿媳孝敬父母,歌颂姑嫂和睦相处的美德。
如今父亲离开我已有二十六年了,当年总以为他凭空捏造民间传说故事也已成了过去,而他当年留下的算盘与古款打字机还存在,我破旧不堪的报生纸上遗留着是苍劲有力的毛笔字——我的阴历出生时辰。字迹像尖刀,铭刻在我心坎里。此情犹可成追忆,缅怀父亲当年处心积虑,却被身为子女的误解了,造成彼此之间的鸿沟逐渐扩大,就变成冷漠、隔阂。
星移斗转,事过境迁,午夜梦回,辗转难眠总想起姑嫂鸟凄切的啼叫声,父亲讲故事的往事历历在目。如今自己对文学的执著、对汉字的迷恋、对写作的热爱,难道不是父亲一手启蒙、启示、启迪而来的吗?虽然我做不成父亲刻意要我成就的书记或商人,可是却造就一名高不成,低不就的华校教师,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不就是我父子俩现实的心路历程?
我真没想到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产生的影响既深又远,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承载着我父子两人美好的回忆。虽然我对父亲讳莫如深,敬而远之,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就越想念父母当时对我们的好。我母亲在五十五年前溘然长逝后,父亲一个鳏夫,孑然一身,含辛如苦养育六个孩子的恩情重如山,遗憾的是我们再也不能报答他们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逢年过节在家祭时的心声祷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