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人生

人生是短暂的。

人生是痛苦的。也是消极的。

年轻时,为了生存,为了温饱,把自己当做一部赚钱的机器,生活提款机。把一生的时光与血汗向顾主换取金钱。这样的奔波劳碌,为了活命,加上嗜好、消遣、运动等等自己兴趣的事情,这样看来,生活简单、规律,可是这样人生是否就是有意义?

人生就这样简单吗?你不觉得这样的所谓“写意人生”缺乏应有的价值观吗?

其实,人的一生不止是这样舒适的度过的。它应该包涵贡献社会。能突破个人的生活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将使人生更有意义。

我说:人总得把个人的部分缩小,无私奉献自己,歇力完成大我的目标。

这样的人生是充满喜乐的,也是积极的人生。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纸老虎重现


马来西亚人大多数对反贪局根本没有信心,主要原因是执政团队可以利用政府机关各种资源来应付指控贪污者,甚至包庇或袒护涉及贪污的官员,官官相护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是像马来西亚这种实行种族分享政权的国度,最大的政党,即巫统的霸主地位,“唯我独尊,号令天下,谁敢不从”,五十多年来利用国阵这张王牌,“挂羊头,卖狗肉”,其他属下十多个盟友,各怀鬼胎,为个人官禄商利,对族群利益静若寒蝉,为自身利益将党务告上法庭者有之。


巫统党选甚嚣尘上,贪污贿选时有所闻,可是就没有被检举或告发的相继事件发生,巫统前老大马太爷不就口口声声,声明他有证据有人滥权买票,博出线当党领导人吗?利用金钱买票当选后,顺利成章,过了大选一关,就可以当部长,功名利禄,财源滚滚——这就助长了党内贪污腐败的风气。


阿都拉上任后就说要听真话吗?过后有部长官员因应涉贪污被控上庭,后来案件没有下文。2004年大选,阿都拉竟然取得不俗的成绩,原以为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铲除巫统党内的贪腐,真心诚意,按部就班,对症下药,根除政府部门,根深蒂固的贪腐现象,可是面对自己党内的贪腐干部,他真是无能为力,欲哭无泪,要不然,也不至于被逼宫,在任内提早下台了事。


虽然,阿都拉有心要健立廉政的政府,可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敌党阀,简直就是缚手缚脚,说要完成任内的司法改革与推动成立2008年反贪污委员会(MACC) ,取代1997年反贪污法令,如今2008年反贪污委员会法案在下议院已三读通过,只要上议院通过,就可以在2009年生效。


令人觉得遗憾的是MACC还是一只纸老虎,给人民的印象有点换汤不换药,旧酒装新缸。将来即使扩大组织网罗更多达5000个官员,各类叠床架屋的局、会和组根本没有办法起遏制贪污腐败作用,原因是它没有像香港廉政署ICAC(Indepe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那样拥有绝对自由的提控权。在缺乏透明度的国家,政府的公信力没有了,人民心知肚明政府肃贪的决心就会大打折扣,以往的记忆,好多高官涉贪被控上庭还是笑嘻嘻,最后政府给人的解说是证据不足,被告当庭释放。政府给人民的印象是尝试袒护贪官污吏,尽管反贪污局人员已尽责,并无法在大案件的审讯结果给人民满意的解释。


众所周知,贪污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暴政。有诚意贡献反贪事业的官员,原本下决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可是顶头上司没有赋予执行的法律依据,心灰意冷,只好苟且偷安。执政者明知问题的征结,却有意无意地绕过一个大圈子,回避问题的征结,转移焦点,不是讳疾忌医,这是主政者表现心虚,必有隐忧或暗藏玄机,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974年香港成立了廉政公署,它拥有独立自主的调查与提控权,只需向港督(1997年7月1 日起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负责,对贪污的警队展开迅雷不及掩耳的肃贪行动,也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合作与信任,成立后破案率高,终于打造了今日廉洁,高效率的政府,也间接为香港吸引外资作出一定的贡献。

总而言之,新法案中没有赋予反贪局自由的提控权,日后必然引人垢病,也是阿都拉当政应断不断的历史缺憾。当前世界各国还是要面对贪污滥权的问题,唯独大马政府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的容忍下去,故息养奸。“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的悬念至今依然存在,吾不忍卒睹,真是情何以堪?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知女莫若父


每年,冬至之后,送神过后,家人就会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的来临。


年年如此的家务活动,我想今年也不破例。怎知今天大女儿与三女儿相继来电话,说她们愿意出钱请钟点女佣来我家服务。又说打扫整个房屋楼舍工作会很辛苦,女佣可以帮助解决家里琐碎的事务。

向来为了家,我无怨无悔,尽管生活多忙碌,我们都是亲力亲为,从来没有体验过自己家顾佣外人来家进行清洁服务。不过女儿要为我提供一站式钟点清洁服务,倒使我有点受宠若惊之感,当然,我也感觉到很宽慰、很温馨、很窝心——最起码女儿们开始关怀我这顾家的老人家了。

我婉言回拒了她们的一片好意,并从今天就开始收拾,先把堆积如山的书报、铝罐、铁罐、塑料品,以及玻璃瓶子,不计价钱卖了。然后稍微把天花板扫一扫灰尘,接着与内人合作抹七支吊扇十盏日光灯管。最难搞的是厨房的那支抽空扇,油尘密封,小心翼翼的把它拆卸下来,清洗抹干再上滑油后,再把它装置妥当。接下来的抹地板工作全由内人包办。她已习以为常。

所谓“知难行易”,学习“愚公移山”老当益壮的精神,不屈不挠,凡事只要肯动动脑筋,能力所及,按部就班,将计划加于落实,印证实践出真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理。女儿用心良苦,没说出口的话是“爸爸老了,不能再攀高爬低,害怕万一出意外”,又怕我对“老”会产生敏感,有所忌讳。其实,我早就猜透她们的好心意,所谓“知女莫若父”。

当然,万一有一天,我真的不能攀高爬低,我会豪不保留的让她们顾请女佣代劳,绝对不再逞强。到时,我乐得清闲自在。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兑现稿费

好久没领到稿费了,如今每个月都会拿到有两张稿费领取单。九月开始投稿,十月份共兑现款一百五十多令吉。

打从邮差手上接过稿费单,顿时,我觉得很有满足感,虽然是绞尽脑汁,搜索枯肠所得,还是要懂得感恩自己这幅老骨头,能耐得住坐;感恩我自己的眼力还看得清楚;感恩我的手指还可以随心所欲,弹动自如。

总之,能凭自己生命的余辉,仅有的棉力,除了打发时间,还可以排忧解闷,又出师有名——响应终生学习运动,一举数得,虽然面对退稿,搁稿,邀稿,删稿,我信心十足,还是要放胆搞一搞,反正不偷不抢。“君子爱财,取之于道”,更何况写稿是最劳心的工作,又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文化投资,和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一样“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最近,笔者深居浅出,为了节省油钱,不到市区报馆代理商兑现稿费,径自将稿费付还报费。派报员没拿到现款,还要找现钱给我,从他肢体语言,仿佛有点不高兴的样子。

第二个月,他把稿费与报费对扣剩余也扣押了,我含笑对他说:“我写稿是为了订阅报纸,无所谓。你记录一下,剩余下个月再扣当付报费。”只见他笑得很勉强。

圣诞佳音


2008
圣诞节
hohoho

全球传佳音
圣诞树上挂满
五彩缤纷的礼物
金融风暴
企业相继倒闭
商场热闹买客少
借贷利率调低二十五的基点
外资企业落跑
全球裁员滚滚来
倾家荡产
自杀
治安不靖
日常物价涨不停
手里钞票天天在缩水
百亿钞票买不起面包一条
一亿七千万失业大专生再培训
怨声载道
老百姓的生活费
水涨船高
能死就不能病
所得税局新花样预扣
国家心藏中心有利可图要私营化
私营南北大道“不拉屎”将调高买路钱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寄意网中人

给《星云》副主编蔡兴隆兄
遥想蔡兄兴网浓
心血来潮诗意涌
撰稿打油为自娱
网络抒情亦枉然
前天,我寄了一首自嘲打油诗《一天》给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想不到该版副主编蔡兴隆兄竟然回信问我:该首打油诗是否要投稿。我一是不置可否,只是像丈八和尚,摸不着头脑。
今天阅报看到蔡兄也开始沉迷浏览网络,于是心血来潮,随兴撰了一首七言寄给他。

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

望文生艺,盼春思秋


前天,星洲日报《文艺春秋》版编辑黄俊麟先生来电邮,证实有意发表我的短篇小说《封港天》。一时百感交集,除了感激,就是兴奋,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因为近来我多数把稿件投到《星云》与《商余》等版位。

我与《文艺春秋》结缘甚久,打从七十年代就不间断阅读它所刊载的文艺佳作,心血来潮,跃跃欲试,就陆陆续续投稿,更与当时的编辑甄供先生有了互动的机缘。当时,自己有缘与一群文艺青年谈文论艺,豪气冲天。偶有意见不同也借着《文艺春秋》这平台来互相沟通。章钦与林橡等不就为了“水蛭”的名称而印发一场笔战吗?星转斗移,时过境迁,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希望当时有参与争论的投稿人一一健在。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序曲不就唱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今相信大家已经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白头翁了。

回想在《文艺春秋》结缘,投稿,阅读,论战,时光一幌,三四十年过去了,而今《文艺春秋》在有心人的细心栽培下,茁壮成长,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真教人感到羡慕与骄傲,因为自己曾经在它文艺园地耕种过,见猎心喜的念头油然而生,顿时慨叹人生短暂,自己的渺小,徒增几许惆怅与失落感而已。

伟大哲学家马克思曾说:“一切发展中的事务皆是不完美的。”见微知著,事实胜于雄辩,以今天的《文艺春秋》新颖的格式面貌,相信在正确的方针指引下,加上编辑精心的策划,以扎实稳健的步伐迈进,图文并茂,相信明天会更灿烂亮丽,文学岂只“可以觑尽红颜,偶开天眼”?让广大的读者拭目以待吧。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某一天

一天不浏网
生活添烦恼
魂魄没着落
空虚真难过
一天报没来
日子当没过
难忍空寂寞
耐何恐错过
一天没写作
精神像失落
投稿没着落
岁月漫磋砣
物质越充实
精神越空虚
玩物防丧志
患得又患失上网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To Sir, With Love----- A memoir


I got in touch with English language while I was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 in Tongkang Pechah New Village in the year early 1960s. At that time,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as kindergarten, I and my neighbour peer group did not have any basic knowledge about the twenty-six alphabets, that is from A to Z, either the pronunciation or the written form. They all new to us.


When I registered as a Standard Three boy, then I was forced to learn to read ABC and then got to learn by heart the pronunciation of some very common vocabularies, such as book, basket,blackboard, chair, chalk, duster, desk, pencil, ruler, which are things that we can see in the classroom. From my memory, we did not have a proper " bag" , we got basket instead.


When I was in Standard Four, I started to read and recite " A pan, a man, a pan and a man." And we got to copy and draw from the blackboard the supplementary reader story " Janet and John". Mr. Lim Sook Hwa was my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He is a very strict teacher, although he is a pious Christian, he never preached Christianity in front of us at that time. All the villagers and pupils respected him sincerely.


While I was studying in upper standard, that is Standard Five and Six, my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was Mr. Ng Zizhen. He was very friendly and helpful. Any pupil who scored full mark or 100 marks in the weekly spelling or dictation would be entitled to have two sweets or candies as a token of encouragement. I always got the chance to taste the sweetness from him. Mr. Ng was also very generous to buy me a small rubber ball. At that time , the school authority did not supply leather football, and we always faced a shortage of sports or games teaching aids. After school, I led all my peers to play football in the field next to the local temple.


How came I always scored full mark in my spellings and dictations? In the morning while tapping rubber trees I used to recite word by word and sentence by sentence before entering the the classroom. I felt proud when all the time Mr. Ng asked me to read in the classroom. Sometimes I was asked to act as an assistant teacher guide- teaching all the other classmates.


After completing the six-year primary courses, I passed my Secondary Entrance Examination 1n the year 1960. The next year I was posted to study in a newly established Dato Bentara Luar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Mr. Lee Cheng San was my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He was a young and handsome teacher who had just graduated from the Malayan Teachers' College. He used to encourage all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speak in English. He told us that he was English-educated, could not understand or speak Mandarin. This gave me and those from primary Chinese school students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adapt to a 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 And gradually we proved to him that we made it with willingness and grace.


In the year 1963 I came to know Mr Jimmy Chan, who taught me English language. I recalled asking him a new word 'stripteaser', which I could not find in my small dictionary.


'Sir, what is the meaning of striptease?' I waited eagerly for the answer.


Jimmy Chan might be feeling shy, " Just strip to tease , that's all." At that particular moment, he did not appease my curiosity.For Jimmy,who was a devout Catholic did not really satisfy my expectation, I remained doubtful and keen to get an answer. After quite some times I came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 word from after reading local newspaper, The Straits Times with a picture of Jane Chan , then the famous stripteaser and dancer of Malaya and Singapore.
At the end of the year, I passed my LCE (Lower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nd was transferred to Batu Pahat High School for studying in Form Four the next year.


New enviroment means new challenge ahead, but luckily my cousin, Ow Peng was teaching Science in High School. This appease my upset and worry. I was given free authority to study with the kind assistance of my cousin. I studied in a Form 4 Arts Class One. This time we had two English lesson teacher, Mr. Chin Shin Peow taught me English Literature, Mr. Ong Teow Hoon taught me English grammar and composition.


In High School at that time, all the students were scared of Mr Chin, who was an old experienced teacher there. He walked like a professor, with books kept tight under his right armpit while his left long sleeve swinging to and fro . He was a chain smoker . Before he entered the classroom, he finished his smoking and blowing.We all knew him because he was very serious and straight while teaching in class. I enjoyed reading All Man Are Brothers, the life story of Peace Nobel Prize winner ,Dr. Albert Schweitzer and William Shakespeare's Macbeth.


We all tend to be very attentive during English Literature lessons conducted by Mr. Chin. Those days, some Malay students did not like him, just because their pronunciation did not meet Mr. Chin's requirement. He always criticised our learning attitude, and straightaway pinpointed our mistakes and tried to correct them right away, but still we could not follow his steps. Finally he became very angry and scolded the class for stupidity and ignorance. Some of the students who did not like to attend his lessons would prefer to skip class. Next day, Mr Chin forced them verbally to admit their bad behaviour in a very sarcastic tone. Eventually those who did not turn out yesterday would surrender themselves. Although I could not remember the exact words of a statement Mr. Chin used to force the unscrupulous elements to give out to him, but imagine how powerful was the verbal language of Mr. Chin Shin Peow.


Last but not least, the most wonderful experience I had been a High School old boy is that in Form Five, my English teacher was a Sikh, Mr. Chandran singh, and the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er was a young American, by the name of Duncan. He taught u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While Mr. Chin taughtJulie Caesar. We enjoyed playing a role in the drama on stage. He gave me full mark for my literature context questions. I still recall his tall and fair apperance.


I am very happy today because nearly all my forme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are still alive, except Mr Chandran whom I still do not know his whereabouts and the former High School Principal, Mr. Mathai who had emigrated to his hometown in India after retirement.


Sincerely speaking, I am very grateful all my former teachers especially those who understand my feelings, I still owe my gratitude to their kindness and dedication for educating me. I lik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ery much, but under our present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I have been neglected for continue contributing my English knowledge and skills.

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Kehilangan Akal Datuk M.Kayveas

Pemimpin Parti Progresif Rakyat (PPP) kerapkali membuat ugutan keluar Barisan Nasonal. Nampaknya kali ini, Datuk M.Kayveas telah meludah air ke langit , diri sendiri mendapat malu dan meletakkan pucuk pemimpin partinya dalam dilema. Beliau sepatutnya menepuk dada tanya selera sebelum bertindak secara membabi buta.

Bukan kali pertama PPP di bawah kepimpinan Datuk M.Kayveas membuat ugutan. Sebelum ini, beliau pernah mengugut meninggalkan BN jikalau partinya tidak diberi kuota menteri dan kerusi pilihan raya tertentu. Pasca pilihan raya umum ke12, telah menyaksikan ada pemimpin tertentu parti komponen mengambil pendirian yang bercanggah dengan semangat dan permuafakatan BN. Ramai melihat tindakan PPP keterlaluan, majoriti dalam BN berpendapat parti PPP tidak wajar sekali kekal dalam BN.

Sebagai tindak balas kepada ugutan PPP , Perdana Menteri Malaysia merangkap Pengerusi Barisan Nasional, Datuk Seri Ahmad Badawi menegaskan PPP bebas untuk meninggalkan Barisan nasional jika pucuk pemimpin berhasrat berbuat demikian.

Baru-baru ini, Datuk M.Kayveas mendesak Barisan Nasional dan kerajaan Malaysia supaya meminda Akta Keselamatan Dalam Negeri (ISA), tetapi Perdana Menteri menegaskan bahawa kerajaan tidak mempunyai sebarang cadangan untuk meminda Akta ISA seperti disyaratkan oleh PPP untuk ia kekal sebagai parti komponen.

Kenyataan PM tersebut cukup tegas dan jelas mesegnya. Datuk M.Kayveas berpandangan pendek untuk membuat tuntutan dan ugutan kali ini , tanpa mengambil kira sokongan , realiti dan kekuatan partinya sejak berlakunya tsunami politik 308 tahun ini.

Sir Cliff Richard

The Young Ones
by: Sir Cliff Richard

The young ones
Darling, we're the young ones
And the young ones
Should'nt be afraid
To live, love
While the flames is strong
For we may not be
The young Ones very long
Tomorrow
Why wait untill tomorrow
'cos tomorrow
Sometimes never comes
So love me
There's a song to be sung
And the best time
Is to sing while we're young

Once in every lifetime
Comes a love like this
I need you
You trust me
Oh, my darling, can't you see
That young dreams together
And young heart
Should'nt be afraid
And some day
When the years have flown
Darling then we'll teach
The young one of our own

Once in every lifetime
Come, a love like this
I need you
You need me
Oh, my darling, can't you see
That young dreams together
And young hearts
Should'nt be afraid
And some day
When the years have flown
Darlng, then we'll teach
The young one of our own
I used to wait for listening to Cliff Richard's song-The Young Ones in the year late 1960s when I w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n Batu Pahat. At that time, I was staying with my uncle and aunt. My eldest cousin, Ow Peng was a England Kirby Teacher College trained teacher. They all treated me and my youngest brother, Au Teck well. With all the free foods and lodging, we were quite happy.
Ow Peng has two brothers and two sisters. His second brother Woo Kwang was a popular hit-song singers crazy fan. He always stayed out late every night and he always turned a deaf to his parents' lectures and his elder brother's advices. He always puts on fancy clothing with Elvis Presley hair-style.Whenever he goes he brings along a guitar. At that time he dropped out of Independent Chinese High School and continued his studies in Charleston Private English School.That was the time his behaviour became worse.
Ow Peng's youngest brother, Woo Lip was my peer-group. We always argued over small matter,
such as religious rites , popular songs or actor and actresses . But we got together and listened very attentively to radio broadcasting, especially our favourite hits is on air. We followed the lyrics and sang along "The Young Ones", " Summer Holidays","Summer Kisses Winter Tears", "Seals with a Kiss" etcetera. Everytime, my aunt scolded us for being so crazy singing and shouting all over the kitchen, where the old radio was placed on the cupboard. But my kind aunt never showed us her temper, she just like to grumble only.
That was the time, I learned my English from all my eldest cousin and her wife,Irene, especially the perfect English pronunciations and phonetic. At home when we were having dinner they conversed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as I listened I learned by heart, sometimes I checked out dictionary for vocabularies. That was 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me to buck up my English.
I really grateful to all of them, who had contributed their good deeds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or my well being,which I appreciat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For Sir Cliff Richard, although I did not attend The Concert in Genting Highlang Hotel, because I could not afford to buy the tickect, but I really appreciate his kind contribution for raising 50,000 pounds for research into Alzheimer's disease to be carried out by doctors of Newcastle University in United Kingdom.
Sir Cliff Richard ,who was borned in 1940, still stays single. He started his career as a pop star when he was 18. He and his chums tried to save their youth club from destruction by an unscrupulous property developer. His courage and decisive action won him familiarity, fame,and popularity .Unfortunately, his mother lost her life to the dementia disease. So he became the patron of the charity, and his pop star's BBC lifetime appeal last month for the Alzheimer's Research Trust resulted in more than one thousand making donation.
Although Sir Cliff Richard no more a young man, but he still active and invigorating in singing and performance on stage. My adoration for Cliff Richard is in a spirit of emulation. Hoping that all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be open and enlighten their mind.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机缘巧合


我不是专业摄影师,不过我挺喜欢摄影这项户外活动。我没有胆量参加本地的影艺协会,听说那些有专业水准的摄影师拥有的摄影工具配备不是数千,就是数万,不是普通人有办法负担的,我这穷酸老翁有先见之明,哪里还敢靠近他们。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拥有两架摄影机,第一架是日本名牌进口货,它叫雅西嘉YASHICA,是我在1975年担任通讯记者时,咬紧牙根向摄影社老板买下的二手货,成交价二百五十元,比起我当老师的一个月薪水还要多。当时我太太含笑体贴我,唠叨牢骚一两句,就绝口不提起。我还是很感激她的宽宏大量,遗憾的是她鼓励我通讯员,买了摄影机,她谦称自已不上镜,不爱照相,如今尽管家里相簿相片那么多,可惜遗留给家人纪念的寥寥无几,非常有限,回想往事,不胜唏嘘!


从此,我就与摄影机结了不解之缘。出门总不忘与它形影相随。闲暇时周围环境就是我物色写生的好时机,我总会捉紧机遇,海边夕阳,菜园景色,椰林晨曦,后院木瓜特写,总之接触的景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帘,对焦后全收录在摄影机瞳孔里,婴孩写真集,甚至我未满周岁的大女儿阿敏就是我的第一个摄影摸特儿了。幼稚,可爱,活泼的她很合作,在要求下什么姿势都摆得好,所以我得心应手,也花了不少相片冲洗费。


就这样一招半式走天涯,采访新闻带摄影机,好气派。最得意还是新闻相片刊登出来,才有稿费,要不然血本无归,自叹倒霉,哑子吃黄连。虽然吃点亏,可是摄影的技术却大有进步,美光专业摄影社东主也对我赞赏有加,好不开心喔!


千禧年到中国云南丽江旅行观光,我随身带着雅西嘉摄影机去,看见的人都把它叫“傻瓜相机”,害我尴尬万分,团友莫不叫我收起来,太太也不敢跟我站在一起,最后我真无奈,出门观光只好把傻瓜留在宾馆,这样就少了烦恼,自觉自在多了。


后来最小的女儿出世了,手头较充裕,就在其他女儿的怂恿之下,再买一架数码相机,真巧,也是雅西嘉的产品。用了不久就交给女儿用,现在它又跟我一样功成身退,静悄悄的安置在橱里;我这兼职业余摄影爱好者也告老退休了。不过人老心不老,昨天在后院遛狗,飞来一只红蜻蜓,我一时压抑不住好奇欲望,仿佛阔别五十五年的老朋友,一见如故,虽然时过境迁,我赶快回家拿了女儿崭新的新力数码相机SONY CYBERSHOT,像狗仔队一样,盯紧目标,贴身跟踪,快手快脚,对准红彤彤的大蜻蜓的轮廓卡嚓卡嚓两三次,然后上网公布在自己的部落格,当晚我家来了三个年轻医生,她们莫不对我的摄影技术赞不绝口,我也飘飘然。


人生充满变数,人与人,人与物也有机缘巧合的时机,如果没有及时珍惜,就会错失良机。“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缘分得之不易,好好充实每一天,即使来日不是风就是雨,我也盼望灿烂的阳光,今生当无悔,潇洒走一回!




毛虫的蜕变


小孩子的变化真快,尤其是他的思想意识,我们身为父母或老师的不得不时时刻刻要加于注意,千万不可掉于轻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生活中观察,彼此感情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就于我大孙女慧恩来说吧,今晚看见妈妈与众阿姨们谈得起劲,她觉得自已被大人忽略了,就从书架抽出一本杂志来找我讲故事。




那时一本英国出版的昆虫杂志——《BUGS》,一打开,她就滔滔不绝,向我提出了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的问题:




“阿公,这是什么虫,它的头为什么一点一点的?”我还来不及向她解释昆虫的复眼构造,她又抛出另一道题考验我:




“阿公阿公,苍蝇吃垃圾不会死,人吃了就会生病。——老师说的。”




我打蛇随棍,连忙附合她从昆虫的生态习性说到人的保健问题。我真想灌输卫生习惯的重要,她也问道:




“毛毛虫有穿衣吗?”她扯了衣领,疑惑满脸地看着我。




我杜撰:“她整身是美丽的毛发,哪里还要穿衣?所有的野生动物,昆虫都不用穿衣,人类才要穿衣服,要不然就丑丑,人家会笑你。”




我曾是小学科学老师,还没有被古怪刁钻的问题难道。印象中被发问最多的是“我从那里生出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三岁的小孩子正充满了好奇心。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加上家长与老师的细心解释说明,她心中的疑窦就会解开,这样自然可以加强她学习求知的信心。问题往往是家长与老师们没有闲情逸致,更糟糕的是缺乏耐心,爱心发挥不出来,碍于自身知识的肤浅,滥用权威阻拦,压制学生发问,结果把天才的幼苗给扼杀了!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学府俯拾即是,多么可悲啊!

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小芮恩开步走了!


转眼间,外孙女芮恩已可以自立行走了。虽然步伐亦步亦趋,不敢逾越,可是动作还算敏捷,只是没有那么扎实稳健吧了。


我一眼看他笑嘻嘻的样子,就会联想到女儿们还在襁褓期,平时沉闷的客厅顿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总之一家人都会很开心。


在客厅里,一个婴孩牙牙学语,刚刚要学行走,父母亲都很开心,在公公婆婆,阿姨等的逗弄下,她会很开心,士气也大受鼓舞,自然会果敢的跨出历史性的第一步。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然有了第一步,她就会有继续前进的动作,逐渐学会自己走路,那时她就会放弃别人的支助,最后充满信心向前迈步走了。回头仔细想想,我们成人做事不也是一样,“万事起头难”就是最好的写照。谁能否认这个过程呢?


想起我二女儿,学说话较她大姐迟,学走也慢到另大人担心的地步。可是尽管慢,一旦学会了,却教人有“一鸣惊人”,“一走冲天”之慨,真是始料未及的事。


希望芮恩也想她二姨一样,起步慢,中气足,后劲够,冲刺力强,一鼓作起,完成人生的目标!

祭告族魂林连玉

死去原知万事休
但悲华教纠纷在
学子前途谁在意
墓前伤感告族魂


新纪元人事纷争
叶新田排除异己
柯嘉逊前功尽毁
邱师忘宗断根论
亲者痛 仇者快
徒增华裔的惆怅

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临老抒怀


一生孺子情,半世俗务债,吃喝拉撒睡,健康幸福随。

笔耕来时路,耳顺境虚度;古稀犹在望,努力加餐饭。


人生是个舞台,我们都是戏子,生,旦,净,末,丑,人人都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有天分,再加上自己的苦功,演出的角色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肯定教观众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在人生的舞台上,只有开场,演员上台,精彩的演绎人生万象,是喜剧,抑或悲剧,轮不到戏子决定,冥冥中编剧已替你决定,还有导演在指挥,无论戏子的表演技巧如何精湛,最后谢幕闭幕,演员下台,一出戏就算结束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人生有彩排哪该多好哇!我这六十三岁的老头儿,总不可能再有机会上台扮演风度翩翩,风流倜傥的小生了,丑角这滑稽人物才有我的分。即然人生是如此的短暂,我们就不必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才能把一切的烦恼都抛掉,天天喜嘻哈哈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2008年12月7日星期日

兔死狗烹

昨天收到远方朋友的电邮,告诉我他不作某日报的通讯记者了。

再三细心的追问下,他终于如实相告。朋友堂堂是一个华校退休校长。四年前退休后,不愿申请当续聘教师,选择安享晚年,过含饴弄孙的写意人生,后来在有心人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色的游说下,竟然兴致勃勃的,当起某西方日报的通讯记者来,每个月稿费津贴连同招徕的广告收入也有整千零吉。领了第一个月的酬劳后,还请我吃小福州的福州面与酒槽鸡呢!

前后才经过几年,怎么料到,突然间报馆竟然反脸不认人,亮出杀手锏,列出种种限制——华团庆典宴会不必应酬出席;社团活动的采访要自已斟酌处理;采访交通津贴取消;车祸等意外若没有死人,不必报道;广告招徕以及刊登词挽词免谈,诸如此类七除八扣之下,半路出家的无冕皇帝,又能有什么作为?又能为当地大众做出什么贡献?又能为报社作出什么奉献?

根据《史记.越世家》记载: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复国后,不敢奢望论功行赏,即刻离开越王,然后从齐国带信奉劝文种所说的另一句话,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一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问世间公理何在?我还在上下探索。现代的媒体应该对所有的人提供公正,平等,诚恳的服务,但不能忽略社会公义的维护与捍卫,更重要的也要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因为剥削员工不是资本家的特权,而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肯定!

回想今年初,也有人三番四次邀我进入这一行业服务,如今听了朋友一席话,庆幸我思前想后婉拒了他的好意,要不然我也会像朋友那样,被有心人讨了便宜又卖乖,被利用够了就抛弃,下场就像哑巴吃黄莲——有苦无处诉!自叹自讨没趣了!

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打字机


在我家里,爸爸一向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平时难得看到他面带一丝笑容。他出门回家,偶尔也带些吃的或其他手信,让我们大大小小的等待有意外的惊喜。在印象中,爸爸特意为一个孩子买一份礼物的事,而且价钱不菲,这可是他的第一遭。大家都在猜他从哪来一笔钱?原来我爸爸中了彩票,领了奖金,特地送给我的一份礼物。


爸爸送我的那件礼物就是一个普通的二手打字机。名字就叫“奥林比亚”,他还神神密密的告诉我是外国的名牌货。当时我不会分辨舶来品还是本地货。能收到如此贵重的礼物,受宠若惊的感觉,还是头一遭。把它抬起来,觉得这个用金属物制造的西洋文明的象征相当笨重,键盘与机身全是黑褐色。键盘的英文字母1与I共用,要摁Shift才能输入心目中要的字,转换起来相当麻烦费事。

回想起爸爸送我打字机的时机是在我考了LCE以后。 我从拿督本达拉鲁哇国中转读巴株吧辖英文中学八号班。这份礼物给我带来的是双倍的精神压力,因此我并没有感激他,反而对他有点埋怨。原来爸爸已为我物色了一份工作,要我自己摸索学习打英文信,以应付一份洋行的文书工作需要,更明确的说,其实爸爸的如意算盘是要我提早放弃继续读八号,不要考取海外剑桥九号,直接到某洋行去打工当书记,因为众兄弟中,除了大哥与大姐已辍学做工了,就是我半工半读到八号,在我下面还有三个弟弟要受教育。

就这样我就不告而别,离家出走,坚持寄居在伯母的家里不回。结果在我伯母再三的游说之下,加上大堂哥从英国克比师资训练学院学成归来。他也支持我完成中学课程,结果爸爸无可奈何,只好听从伯父的劝告,好歹让我安心考完九号才做工。就这样我名正言顺的住宿在伯父家。就这样,也证明我了我与那架打字机始终是无缘的,没有深厚的感情包袱,我也不曾利用它为我效劳。不过我对它有点感觉。它毕竟是我曾经拥有过的一份亲情礼物,只是我并不欣赏它,真心拥有它,赞美它的功能,正如当时个性有点叛逆的我,常常为了避免与爸爸起冲突而离家出走一样。是代沟造成我俩感情起冲突?还是两代人思想意识从中作梗?如今星移斗转,时过境迁,爸爸也逝世二十多年了,一看到那已变成古董的打字机,回想过去那段父子情感冷战,看法差异的思想斗争的年代,不胜唏嘘。

爸爸用心良苦,现在我终于理解了,可是,当时我追求的人生真理,理想的远大报负又有谁了解呢?



阅报有感

最近黄明志又掀起轩然大波。这个麻坡中化独中生所引起的新闻事件,总之反映了一件事——就是独中生出路的问题。

在黄明志的个人表白与声明中,不难发现他尽管是负笈台湾,并考取了大学学位回国。可是回国后面对的是应征工作又不顺利,英语不灵光,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考验,于是就不满现实,把个的不幸的遭遇归咎于母校中化与教导英文的某老师。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这么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大学毕业生,连带也使马来西亚的全体独中生蒙耻。他明知马来西亚的独中是华社最后的华文文化教育保垒,华社为了保存它,任重道远,心力交瘁,且竭尽所能地扶持它,让它不至于自生自灭。华裔大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努力付出心血,怎么料到今日却收到狂妄自大学生这样的回报?

自愿接受独中教育,理当传承华教传统道德教育的熏陶,更应该深明大义,更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刚开始踏入社会创业,个人的得失与成败,怎能与曾经栽培他的母校老师有深切的关系呢?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同学个性卑微,心灵空虚,又好逞强,结果不敢向强者提出诉求,反而向弱者表达了不满现实的情绪——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现!专门对付弱小的小D与小尼姑,不敢动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小D的一根寒毛!侧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独中常强调的学生纪律严明,数理双语教学奏效,三语教学的成功面对更严峻的挑战!

如今黄同学已是华社负面的新闻人物,为了个人的隐议程,制造出低俗,肉麻当有趣的短片,除了宣泄个人的情绪之外,也对母校造成巨大的名誉损害,间接伤害了赞助独中发展的华社。难道以往独中生被称赞的知书达理,刻苦耐劳,遵守纪律等优秀品德如今已荡然无存?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燕子呀! 燕子


在许多美丽的童话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燕子给我们的启示。在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燕子协助快乐王子完成救济穷困的人,结果自己耽误了向南飞的程,最后在快乐王子的铜像下面冻僵而死了,永远与埃及的同伴与河边的芦苇。我们可以从燕子身上看到善良的一面。燕子利用它的勇气与智慧,千里迢迢,进行了一趟悲壮的远程飞行,饱受恶劣天气的摧残;留鸟的舒适,旅鸟的无情,几乎与它格格不入,这更能显示燕子性格的可爱与伟大。

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五言古诗《燕诗》里,我们却看到燕子对爱情坚贞的一面,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人世间最无情,又最无奈的事——燕子这侯鸟能翩翩与配偶归巢共筑爱窝,最后又被小燕子弃养。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类不可避免的人伦悲剧——借雏燕长大了,翅膀硬了,羽毛丰满了,适机远走高飞,狠心抛弃慈爱的双亲,父母却在背后悲啼叫唤,诗人用《燕诗》讽刺一般不肯孝事父母的人。


六十年代,我在巴株吧辖河边海乾街米铺做工,河边有码头与一片葱绿的红树林。搭船上了对岸的码头乘巴士可达麻坡,马六甲等地。这个时候,在这一带,从早到晚都可以看到燕子的踪影。在整排面对河畔的双层店屋外的街灯电线,五脚基天花板各角落,店屋檐椽都可看都燕巢,偶尔歇脚听鸟巢里传出阵阵啁啾声,间中可见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叼草筑窝,捉昆虫喂小燕。


燕子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翅膀长而尖,尾巴分叉像一把剪刀——辨认燕子的特征。在那段割胶的岁月里,各种鸟类都看过,就是很少遇到它。如今天天与它相处,偶尔还要忍受它的粪便干扰,即使你捣毁了它们的巢窝,不久它有重新筑建。


每到黄昏,有闲情致时,在河畔仔细观察燕子,微风吹拂,,燕子轻盈飞来,为平淡的街景增添了些许的生趣,燕子唧唧叫,已从我头上斜飞而过,带走了两把小剪刀,划天而去,顺着它们飞翔的方向看过去,悠远宁静,像一阵轻烟似的,瞬间消失了,正感沉醉时,又有几只可爱的小燕子在河面低掠而过,又像蜻蜓点水那样用尾巴点了水面一下,涟漪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又有两只燕子横飞而过,用翼尖沾了水面一下,水面圆晕一圈一圈扩散开来。它们累了,就在电线上栖息,顺序排列,远远看去,密密麻麻的黑点子点缀在细细的电线上,煞是好看的一幅天然水墨画!


如今,燕子身价不菲,唯利是图的商人,争先恐后,特意筑巢养起燕子来了。养燕业投资少,回酬高,商人看重燕窝市场的高利润,不惜代价造燕屋,引燕上屋与人共住,导致闹市引发环境卫生问题。燕子是受法律保护的飞禽,人类为了赚钱,有能力改变与操纵生态平衡吗?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委任地方议员的期望

独立至今,马来西亚还实行种族议会民主政治,地方政府议员采取委任制,由执政党遴选委任各自的地方领导出任官职。华人的族群代表,应该肩负民族使命,克尽其职,全力以赴,把争取族群的权益视为己任,不畏强权压顶,也不深受官禄的束缚, 变得缩头缩尾,自暴自弃,尤其是当族群的基本权益遭受严重的侵蚀,就要据理力争到底,绝对不可息事宁人,事后才来巧言令色,企图蒙骗人民大众,以掩盖自已的私利。

反观1977年地方议会改组后,市议会,县议会成立以来,很多地方政党领袖先后被执政党委任为市议员或县议员。不幸的是这些历届议员的委任,并不能反映出马华的代表能确实扮演他们各自的角色,可能议员个人的专业操守问题,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的问题。这些议员给大众的印象是遇事总爱打官腔推卸责任,什么党团能力有局限啦,为了党的利益上头特别交代啦——更可恨的是这些族群代表出卖了族群的权益后,还恬不知耻,自圆其说,甚至自我解嘲百忍成金。

欣闻现任的柔州市县议员侯选人已开放申请,反应十分热烈,一百多个配额,已有两百多位侯选人参加角逐,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胸怀大志,为民服务实在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做官为谁这个重要的出发点,为公还是为私?——这要考验新领导的政治智慧。显然这是自308 全国大选以来国阵地方成员党团的改组。尤其是马华党选尘埃落定,新的总舵主兼任州主席走马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般的看法不出“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招,论功行赏还是秋后算账,万一遴选不公,就会出现分裂,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不防。

不过,身为选民,我们乐见真正的族群代表为民服务,最好是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民代议士,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全力以赴,为我们争取保障族群的基本权益得以延续,别让有个人私欲的群体侵蚀华族群体利益的人得逞!这种上任前自诩全能,遇事敷衍塞责,肩负族群使命,却不能任重道远,忍辱负众,说穿了这些所谓的族群代表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禄地位而已。面对多元种族政治的协商,华裔的地位与权益每况愈下,我们还能像以往一样,纵容这种尸位素餐,助纣为疟,狼狈为奸的族群代表吗?

寄语当今的华裔大当家:废物放在正确的地方就是资源;放在错误的地方就变成垃圾。走笔至此,又想到圣经路加福音第十四章第三十四节所说的“盐本来是好的,但是失去了味道,可用什么使它变咸呢?或用到田地里,或丢到粪里都不适合,只好抛弃到外面去。“这两句话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风波


五十年代,破舯舡新村移殖计划实施后,我家店屋就在罗弄B,对面也是另一排店屋,后面背对背也是一排店屋,中间隔着是长长的后巷,杂草丛生,村民养的鸡鸭在附近一带活动。

黄昏时分。

风刮得很猛烈,天空布满了密密层层的乌云。一闪一闪的电光,像金蛇似的在浓密的乌灰云层中狂舞,接着一阵阵的响雷声不断——“隆隆隆......隆隆隆......"

这是被人冷落的后巷起了一阵阵的骚乱,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们正沉着气,掩着鼻子赶忙把家禽赶入寮里去。这时潮兴杂货店的老板娘——可可嫂不管三七二十一,抛下刚学爬的儿子,然后往后门冲出去,提高桑子不停的喊:

“阿九呀,你这饿不死的, 还不快滚回来吃饭!”

“十八呀! 你这短命仔,天暗了,还不快点把鸡鸭赶回来!”可可嫂那张金鱼嘴还蠕动着,那堆臃肿的身躯却跨出了木门外,扫视四周一下,只见左邻右舍的鸡寮鸭寮几乎上锁了。她连忙打开鸡寮,把玉米碎撒了进去,接着口里发出“咯咯咯”的模拟声。果然,一只母鸡打从垃圾堆冲了过来,她连忙走向一旁把它赶回来。那只老母鸡的前后左右,疏疏落落环绕着好几只小鸡,经可可嫂在后面一赶,拍拍翅膀向鸡寮跑了过去。

可可嫂刚把鸡赶进鸡寮后,十八赶回来的鸭群也入寮了。忙碌了一阵子,可可嫂终于把心中的大石头放下来,于是俯首探望鸡寮内的鸡,照例数一数,对一对,看看数目对不对。数到一半,觉得数目不对,满脸疑惑,自言自语:

“咦,奇怪, 明明十只鸭,八只鸡和十一只小鸡,怎么少了一只小鸡?”想到这里,她下意识把眼光投在隔壁亚兴嫂的鸡寮上,思潮起伏。心有所思,愤怒地说:“没那么便宜——这次非给贪心鬼一店颜色看看不可!”

主意已定,她就毫不犹豫地冲到亚兴嫂后门去敲门。

“笃笃笃,........ 笃笃笃........”

这是正在吃饭的亚兴嫂正感纳闷,随声问道:“谁?”

一阵破铜锣声从门外传过来,“是我,——快开门!”这是亚兴嫂感到很意外,自从上次两家人因小孩子打架的事发生纠纷,两家人都僵持不下,差点由口角演变成大演铁公鸡,幸亏中途来了个鲁仲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自从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后,彼此就甚少来往了,那块木板做的墙壁好像一道道深深的鸿沟,狠狠的把双方的感情横加隔开了。从此两家人再也没有打招呼了。

平时,可可嫂见到亚兴嫂时,总是忿忿然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液,然后指桑骂槐,刺刺不休地咒骂起来; 而亚兴嫂也不甘示弱,使出她祖传法宝——泼妇骂街来对峙。

有一次,这两个中年妇女就从冷战而升级为肉搏。这场铁公鸡是在菜市外上演,顿时四阿方八面引来人潮围观。决斗结果,平分秋色,可可嫂背部的花衣被撕剥一大块,露出雪白的肌肤,满脸是愤怒与羞耻的神情;亚兴嫂也被可可嫂狠狠地在她胳膊上留下一个深刻有淤青的齿印。她愤愤不平,发誓要报这一咬之仇。怎知正要再打输赢时,观众当中有人突然高喊起来:

“马打来了!不好了!马打来了!”喊声刚停,两个妇女被吓呆了,满脸紧张,惊慌的神色,头发蓬乱如麻,手臂血痕累累,眼睛仿佛冲满仇恨的火光,不停地喘着气,好像刚经过一场龙争虎斗的公鸡一样,狼狈不堪。

自从发生了这不愉快地事情后,可可嫂便牢牢记住,等待时机成熟,一定要报仇雪耻。亚兴嫂心中的愤怒久久犹未消,这时听到可可嫂熟悉的声音,心里不禁诅咒起来。当她正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时,敲叫门声又响着,于是她思忖:“先开门再说。”

“亚兴嫂,我的小鸡少了一只——请打开鸡寮看看有多出一只吗?”可可嫂见门开了,开门见山抢着先发制人。

出乎亚兴嫂意料之外,她想即然开了门,不甘愿也要硬着头皮应付一下,以免对方疑心加重,于是开口说:

“哪我可不知道。——我们自己也有好几只呀!”向可可嫂投以夷鄙的眼光。

可可嫂很不自然的冷笑一下,梳理了情绪,她心平气和地:“我想看一下比较妥当,..........”她本想把“人心不可测”这句话说出口,然而为了保持和气友善的气氛,于是把后一句话吞了回去。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亚兴嫂只好作相当的让步,把鸡寮门打开,让对方搜查一下。可可嫂仔细看到那些小鸡的头上全是红点,有点大失所望,心里顿时有莫名的感触,把头从鸡寮缩出来后,一声不响掉头就走了,留下亚兴嫂的嘴角却挂着丝丝的冷笑。

可可嫂和儿子十八到处寻找那只失踪的小鸡,结果还是绝望而返,心里很不甘愿,于是借题发挥,就在后巷指天骂地,泼妇的本色与声浪引来许多人围观。好管闲事的人争先恐后,纷纷跑出家门看个究竟,可可嫂更显得洋洋得意,口沫横飞,滔滔不绝:

“哼!不知哪个黑心鬼,去年冬节吃掉我的一只鸡还不够,现在连小鸡也敢偷!岂有此理!——你们说气人不气人! 要是今晚不把它放回来,我绝不罢休,一定要到大人公庙去烧香拜神!

骂到这里,可可嫂跺一跺脚,又鼓动那两片厚厚的嘴唇:

“贪心鬼!吃了我的鸡的人死全家!”顿一顿,“做生意偷吃秤头,猪肉一斤秤十二两——真不要脸! 呸!”又是另一口唾液。

这时正在洗碗的亚兴嫂听到“猪肉”两字,面色骤然一变,怒从中来,压抑不住,她心里明白这村里只有她丈夫买猪肉,可可嫂肯定冲着她来的,想到这里,胸膛像油锅一样沸腾起来,开了门,三步当两步跑到可可嫂后门,出力撞击木门:

“喂喂喂,你说话放明白一点,别像疯狗一样,乱咬乱吠,骂到我头上来!告诉你,老娘不是好惹的!”

经她这么一说,可可嫂已气得七窍生烟,“呸!”一声,一口唾液飞了出来,叉着要,站稳脚步,气咻咻反骂:

“哼!我骂人我喜欢!——方正我没指名道姓,你管不着!”

“你说卖猪肉的不是指我是指谁?——哼!你自己卖杂货就没有偷吃秤头吗?——油腔滑调,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真卑鄙无耻下流!臭女人!”

由于双方都不肯让步,打架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就在这紧要关头,村长来了,他带着微笑,走到可可嫂那边去,鼓动三寸不烂之舌:

“可可嫂,别闹了——开这么大间的店,一只小鸡找不到就算了。何必为了一只小鸡伤了邻居的感情,这样做实在太不值得了。更何况你有没有亲眼看到人家偷你的。”可可嫂低头没怎么反应,村长又走到亚兴嫂身边,正要开口相劝几句, 可可嫂的小儿子——十八匆匆忙忙跑到母亲面前,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母亲,嬉皮笑脸地说:

“妈,小鸡死了! 嘻嘻! 小鸡死了!嘻嘻.”

可可嫂被儿子突如其来的举动激得莫名火直起三千丈,举手掴了十八一个响亮的耳光,十八感到莫名其妙,“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他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手抚摸着热辣辣的脸颊走了。

旁观者的眼光像无数尖利芒刺,刺得可可嫂浑身不自在,只见她的脸色一阵红,一阵青,逼得她垂头丧气,怏怏然走开了。这下子,亚兴嫂可就得意洋洋起来,瞟了可可嫂的背影,嘴角挂着胜利者的微笑..........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蕹菜与咸菜瓮




“马来风光”是我国一道菜肴——主菜就是空心菜,又叫蕹菜的嫩茎叶炒巴拉煎,红辣椒碎,虾米碎加上大蒜等佐料,在热锅猛火炒成的美味佳肴。出门在外与家人共餐,我总不忘点这道本地娘惹菜。在我国各地的大餐馆,餐厅,小食店或大排挡都可以吃到这道家喻户晓的菜色。




听中医书说蕹菜生性寒味甘,功能请热解毒,可防治白血管硬化,调整人体内的酸碱值平衡,最适合血压偏高的人吃。或许因为具有这些疗效,识吃的人仿佛多了起来,我家附近的好就来餐馆,傍晚络绎不绝的顾客来光顾,他们都指定要某某头手炒作这道地的“马来风光”。据说该头手是槟诚的八八(Baba),他的火候拿捏得当,蕹菜在他主厨的锅里炒个“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加上适量的调味料的辅佐,一上桌,香喷喷,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不已。蕹菜配白饭一级棒!

最近主厨不在副厨扶正后才出手,结果端出来的蕹菜味道太辛辣,呛得有点受不了,多数顾客认为是辣椒太多了,难以入口消化。有人认为是个人口感与品味的问题,非关蕹菜。正是顺得哥情嫂意,众所周知“菜色”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问题是:这样的货色即然有人挑战让它摆上餐桌, 那么大餐馆明年换人当经理了,主厨将如何面对未来更严峻的考验呢?

想着想着,又使我想起童年在新村种菜的日子。每当芥菜过剩无人问津时,父亲就会找来一个陶瓮,瓮口与底部一样大小,腹部大的盛器,先将它清洗干净晒干。再把卖不出的芥菜洗干净晒干,再用粗盐将芥菜腌渍,层层挤压储藏在瓮里,假以时日,咸菜就可上桌成为美味可口的菜肴了。而那个陶瓮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咸菜瓮了。

后来父亲农作的地皮被政府收回,菜园没了,父亲也改行当小贩了,家里那个祖传的咸菜瓮早已变成米瓮了。虽然它的角色已改了,功能也变了,可是咸菜的味道还是存在,尽管它一经历了半个世纪了!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种菜的日子



五十年代,当局的新村移殖计划实行后,中江新村警察局与马来人坟场毗邻的一片土地,曾经是我父亲种植各种蔬菜瓜豆之类的好地方。附近还有小型垃圾焚化炉,放学或农作回家必须经过,总要探头看一番才肯回家,偶尔也会捡些废物回家耍乐。

凡是垄作的时候,父亲事先将水肥埋在垄中央,再用一层泥土掩盖成垄子,然后就要我协助他插番薯。他就站在垄沟上用锄头锄一下垄子上的火烧腐殖土,跟着用锄头稍微拉起泥土,出现缺口,我站在垄另一边,与父亲面对面,必须弯下腰,用手将番薯茎插入那缺口。我们父子俩就这样一垄一垄,顺序插番薯。


就这样,除了上课玩耍,大部分的时间就在菜园里渡过,我能做的就是用锄头松土,锄草,拔草;旱天气一到就要浇水,偶尔捉虫或喷农药。后来父亲将现有的土地向内伸延到现今诗里明在国小去。印象中两个储存水肥的池塘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草场上。一个较大池塘贮存雨水,池里长有风信子,莲花和水蕹;另一个是粪池,父亲特地请挑夫将马桶的粪便倒入池里,以备施肥之用。


当时,我们父子五人就种菜插番薯与木薯为生,接着在中江学校后面的小亚答养起猪来。有一次,父亲从猪寮里带回一只未开眼的猪崽。原来母猪的乳房不够分给猪崽哺乳,它就遭母猪排挤,父亲只得将它带回家喂牛奶。过了整个月,牛奶猪就被送回猪寮去饲养了。


当农夫的日子的确挺开心的,虽然土里土气,可是零用钱就有了呀。有时父亲下坡买菜籽或办货,有经过父亲的菜园,总会有人停下脚步,看看一大片葱绿的菜园。我在长豆与黄瓜架棚遮荫拔草。有时忙中偷闲,捉起金蜘蛛来。


" Apa mau ? "我从瓜棚出来问古迪,那个卖kacang putih又瘦又黑的印度人。


" Kacang panjang sikit ,timun ,bendi tiga ini macam."


我三两下子就将古迪要的蔬菜交到他眼前,他顺手采了些辣椒,我也顺藤摸瓜向他要了些蒸豆尝一尝。夜晚,我将交易的钱部分交给父亲。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后来马来亚宣布独立了,我们的菜地也被政府收回去了。猪寮里的几条猪也被饲料店老板载走了。父亲又颓丧消极起来,借酒消愁渡日。后来就当起杂工.......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人生幸福的密码

幸福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要看个人对人生要求的出发点,也就是人生观的问题。有人三餐温饱有着落就心满意足,而感恩图报了;有人朝九晚五,日以继夜,拿命换钱,纵使腰缠万贯还是不满足,还成天紧绷着脸,好像天下的人都欠他钱似的。这种贪得无厌的人压根儿就不知足,也不懂什么叫做珍惜眼前拥有的福分。

其实,我们应该时时拥抱幸福,不管它是微小的,平凡的,能对眼前拥有的物资与心灵互相配合,互相平衡,人生快乐的活水才会左右逢源;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是我们经历现实生活的磨练才体会到的,事非经过不知难,人非落寞不知情,难道就要等到有一天,偶然发现自己想说几句心里的话,却找不到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吗?这种寂寞与哀愁就是一种伤情的喟叹。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后三年,他在《前赤壁赋》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九百多年前的苏大学士经过漫长岁月的官场政治斗争,终于在苦闷贫困的谪居生活中深深的体验到个人自身的渺小,感叹生命的短暂,所以在有生之年,他终于要学会静观宇宙万物的演变与不变,自然会有心得与启示,作为人生的借镜,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经过一番波折与挣扎,才从旷达乐观中摆脱。

我们凡夫俗子,官场所争来得荣华富贵无缘,经过三十多年的敬业乐业的煎熬与磨练,总算三餐温饱有着落,也有个栖身之地,吃喝拉撒睡顺顺利利。近年来也养几条鲤鱼和一条西施狗来排忧解闷。自从学会了知足常乐,惜福,结缘,感恩的心态后,心情更豁达起来,我该拈香虔诚感谢祖宗有灵了。

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生病偶感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不由人喜欢或不喜欢。

未注生,先注死,说明生死根本由不得人类的摆布。

一样生,百样死;生离死别,在在是人生旅途的无奈,也是人生所不能避免的遭遇。只有衰老与生病倒是可以用养生与护理之道减缓,或减轻痛楚。不过劫数一到,还是要向阎罗王报到的,所谓“阎王要人三更死,岂可留人到五更”。

未老先衰,未富先老是人生的感慨。当代的人,尤其是想永远保持青春活力的人,总会想方设法美容,拉皮,吃保健品,上气功班,练瑜伽,林林总总的养生健体,莫不是为了延长寿命而已。可是无常一到来索命,还是无奈唉叹在人间“潇洒走一回”,这正好吻合一个真理——我们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任何时期都是这世间的过客而已。真如基督教徒在讣闻中写的“在世寄居若干年”一样巧合。

童年在乡村生活过清贫的日子,整天除了上学,就是玩耍游戏,简直无忧无虑,有点像“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种感觉,也不知道什么是病痛。一次看到弟弟生病,躺在木床上轻声地呻吟,就引来了妈妈的关心和特别照顾,还特地买了一关红十字炼奶给他调养,亲自下厨熬鱼粥喂他吃。晚上外婆特地到我家探访,还带来水果,饼干,阿华田等手信,嘘寒问暖,临走还再三交待妈妈如何悉心照料弟弟。

这一切,看在眼里,听在心上,实在很羡慕弟弟生病,因病得福,打心里就像生一次病,看看大人们如何手忙脚乱款待我个病人。幸亏我没有遇到,我国宣布独立前后,当时乡下连诊疗所也没有,只有中药店铺可勉强派上用场。直到走入社会谋生,也没有请过病假。

如今医生已可以上电视打广告,看看人家一场小病就到医院或私人诊所,打针服药,动不动就看专科医生,拿钱换命的大有人在,也有人赚了天下人的钱,无暇生病;一病不起,大笔的钱花完了,可是最后人命也没了。这证明时代进步了,医院与诊疗所也多了,人民也富裕了,想当年我们一家七口,根本就是病不起来,因为生病就是频临死亡的边缘。

退休后赋闲在家,看书阅报写稿自娱,我认是幸福的人生一大快事。所谓“病从口入”,今天突然上吐下泻,怀疑是食物中毒,浑身不舒服,只想躺躺,喝喝水,只得暂停活动,休息修养,没有看医生或吃药,到傍晚居然好了,吃了些稀饭调菜汁,提早上床睡觉。

人家说:“小病是福”,我也有同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感觉更能教人刻骨铭心。今天庆幸得了小病,在此默默感恩之际,以其感叹人生短暂,自身渺小,去日苦多,不如学一学古人“万物静观皆自得”吧。

2008年11月16日星期日

红蜻蜓




马来亚还没有宣布独立之前,我生长在小乡镇,父母整天忙着经营杂货店,我大约有七岁左右,调皮又好玩,常常与邻家同龄的朋友到处游荡,好逗留在外久久不肯回家,直到吃饭的时间到了,才肯回家找吃。父母的打骂也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了。

一有机会,我总是从后门逃出去。后面走几步就是一条水沟,这是已有许多朋友在捉红蜻蜓了,也有人用橡胶丝再粘沟中杂草上的红蜻蜓。

这是太阳当空照,我们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看谁先看到红蜻蜓就是他的,他要一直追随水红蜻蜓,一直到把它抓到手为止。

偶然间,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只红色直升机,用手遮蔽阳光,凝视着它飞的反向。它飞东,我追到东;它飞向西,我跟到西,一刻也不放松。它终于坚持不下,在水沟中杂草枝蔓上栖息。只见它微微拍动闪烁的翅膀,我见猎心喜,赶快上前,提着椰蒂,向在喘息的红蜻蜓瞄准一触,粘胶已把红蜻蜓粘住了,带回家装在香烟盒里。从此这只红蜻蜓就是我的玩具——在它的尾端系上细线,线的另一端系空火柴盒,然后抛向空让它飞,就这样玩弄它,直到它死了为止。然后又去寻找目标。

童年的荒唐事迹教人无法忘记,当时缺乏玩具,把红蜻蜓当玩具的确很惨忍,良心责备也不当一回事。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唉叹,忏悔,也与事无补,乎复奈何!

鱼狗的故事

 
 
孩提时,父亲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受尽亲友白眼。父母为了一家七口的温饱,无奈改变方式谋生——父亲当流动鱼贩,母亲则重作冯妇当起胶工来,大哥辍学当学徒,姐姐作学校老师的帮佣,几乎一人总动员起来,连我和弟弟也要跟母亲到胶园讨生活,凌晨割胶,下午或雨天替园主除草拔草,有时砍柴锯木。打从一年级开始,我半工半读,环境逼我早晚与胶园为伍,生活仿佛与橡林结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我与橡林有了相当深厚的感情。它简直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使我们念念不忘的是一切在胶林所经历的事故,被野狗追得哭哭啼啼,遇见毒蛇吐信时的恐惧感,被大蜥蜴吓得屁滚尿流的狼狈相,最尴尬的是冒雨抢收胶汁,被树根绊倒,胶汁淋透头发,整个星期头发都觉得粘粘,很不舒服,更不能梳理好,到学校被同学嘲笑。还劳动赵老师替我将后脑部分的头发梳理干净。

在胶林里,最难忘还是那段在溪流捞打架鱼的情景。涔涔的溪水清澈见底,一群群的鱼儿,轻摆着绚丽缤纷的鳍尾,自由自在的游动,吐口水,鱼儿就聚在一起,冷不防我用胶桶将它们一网打尽。这时耳根听到一阵熟悉的声音——拖长音的尖叫声。果然是一只鱼狗停栖在树枝上,探出蓝色的头来,颈侧白色,下半身浅橙棕,左右挥动着黑色的喙嘴,向四周仔细环顾一番,正在寻找小鱼的踪影。我静悄悄的趋向前,蹑手蹑脚地,小心翼翼的掏出弹弓,瞄准它,突然它迅速飞到溪流中间,低身子向水扑掠而起,黑色嘴刁着一条小鱼,轻巧的在我眼前,顷刻消失的无影无踪。回头看看胶桶,小溪流水纹渐渐扩散,我心头的涟漪也被一对浅蓝绿色的翅膀所拨动,逐渐扩大,直到消失。

又有一次,在胶林里捡拾枯枝时,不期然又遇见熟悉的鱼狗(翠鸟的别称),只身静静的站在树上,用黑嘴啄啄翅膀,我已掏出看家武器,正要把弹弓射出时,忽然间一声橡果爆裂的巨响,惊动了在树枝上栖息的蓝耳鱼狗,它一飞冲天,留下一阵尖叫声的长长回声。 在胶林生活的整七八年的岁月里,甚么鸟都被打中过,乌鸦,八哥,麻雀及火鸠等等,唯独鱼狗就从来没有被打中过,我也觉得奇怪,或许是我与它有一丝灵犀,总是在要发生冲突时及时化解。奇哉怪哉!后来升上高中就离开了橡林,从此就再也没有看见一只鱼狗了,可是说起鸟类,我总是对它印象深刻,是情有独钟吧,还是另有因由,我一时也说不出来。

自到如今,看到胶林,看到的听到的是火鸠,麻雀,乌鸦,八哥,燕子,偶尔清早也可听到猫头鹰的鸣叫声,一雄一雌,此起彼落,前后呼应,爱好大自然的我,也感到很宽慰。写作时一想到胶林就会联想到久违了的鱼狗,如今家里除了两老,平时生活作息,就是五条鱼与西施狗与我们相依为命了,于是我就把个人创建的部落格命名为:鱼狗部落格Kingfisherblogspot,投稿报章时采用新的笔名就叫做“鱼狗”——就算我纪念我养过的四条狗与五条鱼吧。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在胶林的岁月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父亲生意失败,欠供应商钱,债主天天上门催收;被欠的钱却又难收回。就这样,我家从橡林村镇唯一的杂货店变成一穷二百。一时,家道中落,邻里的白眼也看惯了,世态炎凉体会更深刻,也算看透了趋炎赴势的亲朋戚友。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爸爸终于放下老板的自尊,用老铁马卖鱼糊口;妈妈从老板娘摇身变回女胶工,这还是我娘惹外婆的面子大,替妈妈争取的。就这样,妈妈,哥哥,姐姐,我和弟弟就天天到外公的胶园拜树头。


每天一破晓,东方一出现鱼肚白,我们草草吃了就徒步往胶园走,大哥已经十五岁,他头上安个头灯,妈妈还挑着扁担系上两个桶。桶内是胶刀,瓶子装着开水及一锌罐装着马里饼干或苏打饼。赶了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了胶林。 妈妈割胶,我跟随在她身后,替她捡胶杯,然后清理了胶丝才把胶杯安装在橡树干上,让乳白胶汁一点一滴收集在陶杯里。接下来就轮到我自己拿起沉重的胶刀讨生活了。从此就与橡林胶树结了不解之缘,连带也与一切生存在橡林中的一切生物有了深厚的情感。

由于几十依格胶园是我外公所拥有,我还有一些印象,小溪流向何处,水井附近有榴莲树,那里有红毛丹树,还有红毛榴莲树与山竹树等等就在小河边。外公一年一度的生日宴,妈妈都会提前一天带我们兄弟来过夜,她们大人姐妹们一面叙家常,一面协助准备外公庆生的菜肴。后来受紧急法令一实施,外公一家被逼迁到中江新村定居。我们割外公的胶树是根据三七分帐计酬,还是四六,我这小孩根本不知道,只是从母亲口中的怨言得知,每月头向外公预先支款,卖胶片时,所得现钱不够付还该月的支款,又硬着头皮先向外公借。

就这样从对天亮前黑沉沉的胶林,对乌鸦与猫头鹰鸣叫的所引起的恐惧感,看到大蜥蜴与毒蛇吐信时心头产莫名的骇怕,狂风吹袭,树木交叉依偎,撞击所发出的声响,雷雨交加的清晨,在在对大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又惊叹又敬畏。随着岁月的增添与挪移,也磨练了个人的胆识。在五六年的胶林生涯,甜酸苦辣也都尝尽了,更看透了人心的险恶。

有一次榴莲季节到了,我们希望尝一尝榴莲的滋味,就提早在凌晨三点多到胶园去,心想:先从榴莲树附近的胶树割起,运气好,听到榴莲落地,就可以捡来大块朵颐。真巧有一次,给我碰到了榴莲落地,也被我轻易提走了,放在寮子里,等待休息时,妈妈,姐姐,我和弟弟四人分享。怎么知道,小舅子竟让横着脸,向妈妈要回那粒我捡回来的榴莲。妈妈对她弟弟一句话也没说,我们三个小的眼巴巴的盯住那粒榴莲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一向爱哭的我茫然地望着妈妈,泪水噙满眼眶,心好像被芒刺扎了一下似的。从这次的经验,我仿佛觉得小舅子对我们受难的外甥不太友善,缺乏亲清的关怀。

又有一次,凌晨下了一场顷盆大雨,不能割胶。我带了一群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到胶园去打鸟,捉虎豹,捞打架鱼,总之到胶园去寻开心就是。刚好,是红毛丹的旺季,棵棵树上结满了累累红彤彤的果实,看了垂涎欲滴。年少无知,个个受不了诱惑,不约而同爬树采红毛丹吃,正当我们这群孩子兴高彩烈,攀在树上像猴子一样,一面采,一面吃,好不痛快时,突然树下传来一阵阵责骂声:

“无父无母教训,偷采红毛丹吃!”

“野孩子!没家教!——还不快点滚蛋!”小舅子用猎枪作势瞄准我们。


“日后会出头,我跟你提痰盂!”

听了这些气话,我们被吓得屁滚尿流,骨碌骨碌从树上溜下来,赶紧抱头鼠窜,作鸟兽散。从此,小舅子的嚣张跋扈在我们的心目中像长了根一样,没有人情味的亲戚形象永远存在我脑海里。后来我母亲难产逝世后,就再也没有看到他到我家来了。


其实当时我们年纪小,不敢和大人理论;我们是外公再三吩咐要自己去胶园里采红毛丹吃的,只是小舅子不明就理,脾气爆躁而引起的误会——我不该带了一群朋友去吃红毛丹,虽然外公说红毛丹盛产,价钱低贱,不如送给人家吃。小舅子偷懒,拖延不肯照我外公的话去做,才会引起一场不愉快的事件。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The Wid Cherry Tree of Hua Min, Batu Pahat


The Wild Cherry Tree of Hua Nan, Batu Pahat prompted me to recall my childhood in my home village in the year between 1955 to 1960.
I was a primary schoolboy.I together with my peer groups frequent playing all sorts of games under a big,tall and shady cherry tree. Sometimes, we climbed and plucked all the ripe cherry-fruits and ate gracefully. We really enjoyed the sweet taste of wild cherries.Occasionally, we aimed with our self-made catapults at all the birds which are eating cherries too.I can still remember our mischievous behaviours and activities at that time.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出名

自从成为博客以后,我几乎天天都有文章发表,长则两千多个字,短则五六百个字。人家说“别人的老婆,自已的文章”,我现在已领略到个中的涵义了。

由于近来写得勤,也写得相当快,投到各报章的稿件也连续不断的刊登出来,开始有点宽慰,心情舒坦多了。可是烦恼也接踵而来,编者竟然用我的真实姓名发表文章,而非我提供的新笔名(鱼狗)。昨天,学生转交便条给我,有旧学生要与我这老老师联络;副刊编者电邮给我,告知外州老同道突然想起我;认识我的也打电话到家里要与我见面。

毕竟摇过笔杆,写写停停,笔名也有好多个,如今年老花甲,不堪寂寞,重新出发,颇有自知之明,取用新笔名投稿,就是保持低调,不想骚扰他人。想不到如今竟然“出名”(刊出真名),真是始料不及,痛定思痛,可能要另外取个笔名了。笔者不是知名作家,只是习惯看书阅报,心血来潮就涂鸦以解瘾,虚名与我根本占不到边。

有句谚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走笔至此,不禁想起宋朝顶顶大名的苏东坡来。苏大学士自从得到欧阳修的提拔后而名噪一时,峰芒毕露,可惜没有自知之明,收敛一点风头,导致往后论政议事,倾向偏激,结果引来王安石的妒嫉而被贬谪黄州,差点没命。后来苏东坡喜获麟儿,灵感来了就戏作一首自相矛盾的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望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008年11月8日星期六

政治的迷思与惆怅

雅典政治家帕里克利斯曾说:“我们不仿效邻人,但试图成为典范;我们彼此不猜忌,自由不让我们漫无法纪,法律对所有的人提供平等, 公正的服务,但不能忽略优越的主张;我们尊重法官和法律,但不会忘记帮助遭受危难的人;当公民中有人表现杰出,就优先征召他为国家服务,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对资源的肯定”。

我引用古人的言论来对照最近发生在我国的几件事,从而发现古人的政治智慧并不比今人逊色,甚至比目前我国许许多多人,在思想先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的胜利,其实是众多白人选民理智的慎选。他们真正进行民主政治的权益,为美国在世界的政治史上增添不少的光彩。

回头来看一看马来西亚的现实,第一件事就是实行了48年的内部安全法令,它的前身是独立前,英殖民地统治者鉴于当时政治局势,对付马共而颁布的1948年紧急条例法令。这项法令每年要求延长改为无限期使用,迹象显示这项法令被滥用来对付异议人士或政敌,遭受池鱼之殃,被不需审讯下逮捕的人士,都被扣留在甘文丁的扣留营。目前已有404各非政府组织签署要求废除它,但是执政者已再三表明目前无意不会废除内安法令。

不久前,巫统纪律局主席东姑里道汀公开承认巫统党内的贪污腐败与金钱政治已根深蒂固,已存在二十多年历史的老问题越来越严重,欲盖弥彰,仿佛这种贿赂贪污文化已如老树盘根,一时有心要杜绝与铲除谈何容易。不容易就表示巫统的贪腐的问题还是有办法根除的,问题就出现在执我国党政牛耳的领导是否有诚意,决心与毅力。如果一味党同伐异,狼狈为奸,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甚至姑息养奸,那就正如东姑里道汀所说,要把存在巫统党内的金钱政治这大毒瘤切除就更耗时费劲了。想解决错综复杂的难题,简直就是遥遥无期。

再看看我国的司法,也是百孔千疮,职业道德,人品操守高的人也忍受不了,东马高庭法官拿督陈汉章经过深思熟虑才公开揭发前首相勾结前首席大法官干预司法,虽然他已经呈辞,但是我国人民对司法独立的愿景还是有期待的,虽然政府迟至如今才答应要成立司法委员会。51年前我国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鼎立,各有法规牵制,以展现民主的光辉,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力量。可是幕后的黑手,一而再,再而三的操纵,使我国司法乌烟瘴气。前朝强人执政,形同和尚撑伞——无法无天,继任者忙着厘清是非,纠正错误,做得认真,难免会得罪即得利益者,于是就会被暗算,黯然神伤,提早摘下乌纱帽,退隐归田。

最后一件事最教人耿耿于怀的就是雪兰莪州州务大臣丹斯里卡立委任华裔刘秀梅出任雪州发展局代总经理的决定。可是他的权利与威望却受到当地土著的反对。质疑雪州政府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抛不开种族意识与宗教背景,这就是我国自独立以来,巫统一党独大的霸权主义在作祟,长期以来采取种族宗教化政策的必然结果,这严重的违反了正常的管理政策,与论效绩及选贤任能的宗旨背道而驰。这是多么可悲呀。Malaysia Boleh是这样子的吗?

美国总统选举尘埃落定,肯尼亚裔黑皮肤的奥巴马总统肯定名留青史,林肯则万世留芳,深具讽刺的是我们身为马来西亚道道地地的华裔公民还被称为寄居客,马丁路德.金的美梦已成真,我们马来西亚非土著要求不分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的苦苦诉求还停留在五十年前的设定,有争取,可是就没有令人觉得满意的结果。可悲可叹,遇人不淑?还是所托非人?也只有华裔自己心知肚明。

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新官上任,唯恐天下人不认识他,于是找借口,下一道命令指示所有的官员,非如此如此这般不可。

众所周知,以往“新官上任三把火”,“只须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些官场的现象,直今依然故我。虽说部门三令五申,雷厉凤行推行简约改革计划,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腐败的官僚作风还是依然存在,以今为烈。

话说柔佛州新教育总监在巡视学校时,发现教师居然不认识他,没有理采他,没有与他打招呼,结果悻然回到办公室下一道通令,要全柔所有的教师常常上网络浏览,观看长官的庐山真面目。这种手执鸡毛当令箭的作风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大家彼此都是时间的过客,天涯何处不相逢,人生在世,相处的机会应该好好珍惜,更何况同事三分亲。身为州总监级的大官员,有意提高个人的知名度,建立个人的威望,不妨举行一项县级的大聚会,向所有的下属介绍认识。马来人不是有一句话说:Masih tak kenal,macam mana nak cinta?含义是:还没互相认识,怎么能恋爱呢?

其实这种手执鸡毛当令箭的作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动怒是假,演戏是真。且看下回分解?

2008年11月2日星期日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学年又将结束,各华校纷纷举行筹款活动。本校今年家协发起主办义卖会,筹募活动基金,改善校内的软体设施,希望来年能实现,惠及全校莘莘学子,善莫大焉。

笔者协助主任检查食物卫生,责无旁贷。联想起闹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人人多多少少会谈“奶”色变。我认为应采取杜渐防微的手法来处理报效食物的卫生,确保消费人吃的安心,卖的人放心,义卖会的主办当局才能算是功德圆满,否则,引起众怒,不但有损家协的名誉,连带毁坏学校的声誉。

再三仔细检查之下,发现鸡肉,鸡翅及鸡腿已经腐烂,苍蝇密布。负责炸的师傅一见到主任,就问他到底是谁报效的?并要他赶快通知报效者。主任勉为其难,只好联络当事人,更令人吃惊的答案是把那些烂鸡肉块转交友族烹煮咖哩鸡。我听了几乎不相信我的耳朵。可是事实胜于雄辩,主任只好照办。该友族也藉故推辞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谓“人心隔肚皮”,这种假公济私,损人利己的缺德事又是奸商的杰作,将自己的亏损记录在众人的慈善公德录,想占征信录的便宜,这种人简直就是阴险毒辣的小人,负者向厂商征求报效物品的人必须小心谨慎,以免把公德作在芒草间!

曾国藩有一句话说:“世事多因忙中错,好人半自苦中来”,主任向我苦笑,我陷入冥想,大事小做,大事变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大事。最后主任果敢把六大包的腐烂发臭的鸡肉块送回原物主。我称赞做事光明磊落,落实“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踩脚车的故事

说起来,是一件糗事。不说也只有我兄弟与大姐知道,如今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但说又何妨?

我在升入国中时,还不能自已踩脚车出门。以往在胶林环抱的乡下,出远门,例如到振业园丘看露天电影,就要乞求小我两岁的三弟载送了。如果他不愿意,也只好要求邻居朋友讲讲义气,再不然,只好唉叹倒霉了。根本没有人同情你的遭遇。

后来个人形势处境产生变化,不得不硬着头皮,加紧学习踩脚车,以应付环境的需要。我终于克服自己心理的障碍,从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泥淖中爬出来,重新开始再学习。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与碰撞,双脚上遗留的伤疤,我终于学会驾驭脚车,踩着脚车到SDBL国中去考LCE。甚至从老家到HIGH SCHOOL来回10公里路程也能应付自如。就这样,我与铁马结了不解之缘——上学,逛街,看戏,割草,当跑腿也离开不了那辆礼里牌脚车。

1967年在女校当代课老师时,我也踩脚车上校。按步当车,往返自如,自由自在,何乐不为?。当时凿石城车辆不多,公路交通顺畅无阻,意外事故少有听闻。

1969年我离乡背井到四湾岛教书,当地的电单车与私家车甚少,的士与罗里屈指可数,停泊在小码头的舢板,舯舡与渡船比陆地上的车辆更多。最普遍的运输工具就是脚车。由于地方民风纯朴,居民安居乐业,几乎是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

有一次周末,我白天踩脚车出门找朋友聊天。他却带我去大湾猎山猎。黄昏过后就送我会宿舍。天已黑暗了,到哪里出找脚车呢?我刚买的崭新的礼里脚车又没上锁。我有点担心。朋友叫放心,劝我别找,他很肯定的对我保证不会遗失的。我半信半疑,果然,隔天下午,我轻易的在原地找回我“迷失”的脚车。

自从有了脚车,就好像哪咤脚下有了凤火轮一样,想到哪就到哪,多么方便自由,不必花钱买燃油,又环保,又保健;对人类,对环境,对健康都有贡献。当然,身为脚车的主人更想起了一件与踩脚车引起的任务——护送学生回家。

三湾岛的学生多数踩脚车到四湾岛来上课。晚上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要回校补习英文与马来文。这些学生的父亲都是渔夫。渔汛一到, 他们必须出海捕鱼作业。当时的我,初出茅庐,没经世面,不懂计较,不识风险,竟然乐意自动充当家长,负责护送整十位学生回家。

四湾岛到三湾岛只有一两公里之遥,不过在晚上九时左右,我这“护花使者”必须壮起胆子,压抑心理的恐惧感,强庄着若无其事般,踩着脚车紧随着学生的脚车后面,鱼贯有序地经过一片阴深深,黑沉沉的马来人的坟场,如果听见猫头鹰的哀鸣,令人毛骨耸然,不由的用力使劲踩,恨不能立刻到家。不过,那种恐惧感,害怕鬼魅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假想,久而久之也消失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可笑,又笑不出来,只是抚摸着膝盖的伤痕,亲身经历,人生的甜酸苦辣,也只有深深的,永远的埋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黄昏。海滨。牵手

七十年代,我在柔佛州东南部海滨一所华校教书,学生三四百人。为了提升学生的国语与英语的水平,校方安排老师给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辅导两科非母语。负责辅导的导师轮值必须在晚上七时到九时回校授课。

我是英文老师,又住在距离学校不到百码外的宿舍里,责无旁贷,每逢星期一与三,晚饭后就要返校服务。

由于学校后面就是浩瀚的南中国海,我们这些离乡背井来到四湾岛教书的年轻人莫不喜欢到海滨沙滩溜达,逗留,坐在树荫下的长凳上,看看海,想想家人。这段看海的岁月令人难以忘怀。 黄昏,潮水退了,在柔细的沙滩上,漫无目的的俳徊,把鞋底烙印下来,聆听海涛一阵又一阵。曾几何时,夕阳衔着远山,艳红的光辉映照在鱼鳞似的海面上,随着波涛闪烁,滚动。 这时,海滨是那么宁静,安详,柔和。海风,轻盈又柔和,一阵又一阵吹送,凉意沁入心扉,教人舒畅,陶醉。

流连海滨的人,面对海阔天空,心境豁然开朗。人生的旅途尽管是多么坎坷,崎岖,我不怕迈步向前,何况脚底下是一片柔软的沙滩呢?脑海里又浮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万千的诗句。眼凝视远山,心赞美造物,如痴如醉,仿佛沉迷在忘我虚无的境界。

突然间,从四方八面涌来了一群学生,跟随老师们一起到海滩上散步,幸运的话还可以捡到美丽的贝壳。一群男女学生簇拥着老师,七嘴八舌,他们都想靠近老师,以能牵到老师的双手为荣。

“老师老师,牵牵我。"羞涩的男班长光国喊着。眼看老师的手已没法腾出来再牵他了。 " 真不害臊,这么大了,还要老师牵你,羞羞羞。”突然“碰”的一声,摔倒在沙滩上,“哗”的一哭了。这时,老师止步向后望,一个箭步,伸出手牵胖嘟嘟的宝珍,只见她眶噙泪,不敢哭出声来。手肘被沙砾擦伤,不碍事。哄一哄竟然破涕为笑,这是,其他同学见她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大家异口同声叽笑她。她不自觉含羞莞尔。

“当!当! 当!”校园传来预备钟声响起,那翩翩飞来的海鸥,从眼前掠过,朝椰林方向投栖。隐隐约约的归舟,载着渔夫劳累的身躯就要靠岸了;晚霞已被黑布幔所笼罩,天边的余晖渐渐收敛了,宇宙逐渐黯淡下来。校舍周围已是万家灯火,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落。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漫谈“三代牛马”

华人社会流传一句话——富不过三代。虽然我不是富人,但是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接触的确实千真万确,一点也假不了。

第一代的华人南来披荆斩棘,开疆辟地,刻苦耐劳,创造了一片片绿洲,然后安居乐业,世世代代定居在马来西亚,子子孙孙自然生于斯,长与斯,死于斯,这是一般的现象。任谁也抹杀不了事实。

第一代祖先瓢洋过海当猪仔的华人居人篱下,忍气吞声,作牛作马。他们身在异乡拚命工作赚钱养家活口,勤俭储蓄,投资买产业。“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真伟大!

第二代华人二世祖利用祖先或父母的产业继承权益,获得现成的利益,手上有大把钞票就生活奢侈,甚至买牛买马,大事扩充置业,正像台湾前总统陈水扁自称是 出身三级贫农,他当总统时,他的公子陈致中,仿佛全台湾的人欠他老爸的钱一样,有人自动汇大笔款项到他们家族银行户头里,由他任意挥霍。宝贝儿子这么阔绰,使前总统夫人吴淑珍当心唯子乱花前台湾选举结余款,“用得很阔开,一直撒,才汇到外国去”,在国外投资大买产业。这个据说刚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律师,也是前台湾的第一公子哥儿在待业中就出手多么阔绰大方。简直匪夷所思,真可叹!

到了第三代子女,又可以看见子孙为家族的产业忙碌了。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走投无路,只好卖牛卖马,变卖祖宗流传下来的产业了付还赌债。真可悲!

诸位,这就是华人的传统美德吗?辛辛苦苦创业,痛痛快快置业,痛痛哭哭毁业!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贪杯误事

有一句话说:“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话中的含义浅而易懂,色是诱因,酒也是诱因之一,只要我们意志坚强,经得起引诱或诱惑,就可以避免铸成大错,误人误己。

普通人喝酒有多种原因,心灵空虚寂寞的人喝酒,尤其是孤独的人爱喝酒就更加要注意了。独斟独饮没人陪伴真孤单。心里有话又没有倾听的对象,不把心中的块垒倾吐,自己永远会生活在愁闷痛苦的深渊里。我觉得四弟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上个星期日,儿媳及女儿老婆相约出门去, 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好生寂寞难耐,自斟自酌一阵后,走出家门,越过马路到外乡人聚居的宿舍去找人聊天谈心。越南人好客,竟然将自酿的家乡白米酒款待他。三小杯(祭祀神明用的杯子)下肚,觉得酒醇味浓,欲罢不能,竟然要求更换大的杯子盛酒喝。喝酒最忌空肚子,又没有下酒的菜饭或佐料,这样没一会儿就醉倒了。还劳驾越南人七手八脚,半搀半拉才送回家。

傍晚家人回来后,发觉他醉酒后的情势与以往不一样——不省人事,小便失禁,家眷担心不测,于是就把他送进核心医院。院方急救人员把他送入深切苏醒室观察急救。发现他只是沉睡不醒,轻敲他的胸膛,没感觉;喊他,也没反应,护士量血压,记录心跳141/93,医生从我们口中获得一些信息,就继续给他吊盐水。

隔天据侄儿斯凯说,他老爸凌晨三时清醒后就一直喊着要赶快回家。他有点怪家人把他送入医院。一个非常自卑孤僻的人就是不肯承认自己贪杯误事。当天我与大姐在早上九点去探望他,好言相劝,希望他记取这次贪杯出丑的经验,好自为之,不再给时时关心他安康的家人操心了。

但愿如此,谨此祝福他。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酒话连篇

喝酒是人生的一种一种享受。不是喝酒的人根本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孩提时,父亲酒一喝多了,话也跟着多起来,骂人打人就是在酒后才出现的一种现象。作为儿子的观言察色后,不想惹麻烦的就找机会开溜。要不然就要被逼听他说酒话了。常听人家说,酒醉三分醒,印象中唐朝大诗人李白“斗酒诗三百”,可见我父亲是多么欣赏他。时常一喝酒就会向我们提起诗仙的趣闻轶事,使我们对诗仙有一点深刻的印象。

或许我们五兄弟都是受父亲基因遗传的缘故,尽管喝酒的习惯迥异,但是有一点却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喜欢喝两杯;逢年过节,总少不了聚一聚,叙一叙,喝一喝佳酿美酒。只是还没有养成酗酒的恶习,误事损人又伤身,更连累了家人,得不偿失,避之则吉,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这可能与童年父亲酗酒,身为子女的间接受害的阴影有连带的关系吧。

记得七十年代五年级华文课文传授一首唐诗——《曲江二首》内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作者诗圣杜甫做官很不如意,任职左拾遗时竟然靠典当衣服来还酒债。可想而知,当时他的情绪是多么消极灰黯。诗人凭籍此诗感叹生命的无常,一个人能活到七十岁并不简单。既然来日不多,何不及时饮酒作乐,纾解心中的郁闷与挥之不去忧愁呢?李白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意豪迈,语气慷慨激昂,从这形象生动,传诵千古的名诗句,不就证明了名人与忧愁有解不开的纠结吗?

李白和杜甫可说是一对难兄难弟,李白放浪不羁,杜甫谨慎持重,两位名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嗜酒如命却一样。李白孤零零时总觉得寂寞空虚,于独斟独饮,无人陪伴,所以他在《月下独酌》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所谓的三人就是李白自己,明月与诗人的影子。

怀才不遇的李白有无穷的愁闷与失意,他在《月下独酌之二》吟诵道“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诗人认为只要喝下三杯酒,就能通往美好的人生大道; 喝下一斗酒,便可使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仔细品味这两句诗的涵义, 不难了解李白好酒的程度,诗仙从喝酒领悟人生大道理,令人提升到超然忘我的境界。

最后要谈的是李白所写的五绝《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想不到李白因饮酒而结识酿酒师傅纪叟,且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即使纪叟已故,生死殊途,从诗中字里行间,李白对他还是流露出深深惋惜怀念,他不禁要想知道,在阴间还酿老春酒的纪叟,李白还没死,酒要卖给谁?诗的意境隐约意味着知音何处寻,伤感强烈,感情真挚自然,让人深深扼腕哀叹不已。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冯生,我敬您!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我必须到三楼5青班去上英语课。正巧5青班的主任向我要五分钟,以便向学生交代事情。

我只好依栏眺望。炎阳高照,棕榈树纹中风不动,热气使人浑身难受。这时一辆国产车从校门外向楼下奔驰而来。车停泊了,从车内出来的竟是好久不见的冯生。我正感到纳罕,只见身子矮小,头顶光秃发亮的他,手脚干净利落的打开后车厢,然后取出两大包的书报,锁上车门,随即两手各提起一叠沉重的书报走进楼下课室,然后登上梯级一步一步到二楼办公室去。

“冯生不是已经退休十多年了吗?”想着想着又回忆起四十多年前与冯生结缘的由来。

“ 冯生”就是1965年我与一撮中学的好朋友称呼他“冯先生”的简称。当时称呼教师为“先生”,而不是“老师"。当时凿石城英文高级中学的印度籍校长是个沙文主义者,他居然把华文方块字与中国共产党画上等号,坚决禁止在校内开华文母语班,我们只好请求冯生协助。他答应免费替我们辅导应付九号剑桥华文课程X与高级中文,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也为我一人提供报考剑桥九号的中国文学的珍贵资料。当时复印机还没出现,冯生找资料并用手抄写给我们练习模拟考题。可见为了华教,为了传承文化教育,他牺牲了多少代价?

每周与冯生见面请教一次,他都热诚相待,认真教导,谆谆善诱,身教言教,真使我们后生感激不尽。送礼给他,他又不肯接受。如果不是他对传授母语给后辈负有使命,相信谁也不愿负起这吃力不讨好的义务。这或许就是我坚持到现在还不肯放弃华文的缘故吧!

第二次与冯生在一起活动就在潮州会馆。当时他当仁潮青主任,我是文书。由于凿石县人口有三十多万人,有一百多个团结宗亲的华团组织,只是联络情谊,鲜少有推动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冯生与诸位董事的积极推动,精心策划下,1983年10月28日潮州会馆青年组一连三天在该馆镜鸿堂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览,展出佳作有二十余幅名家书法及四十余幅中国山水画。我们希望主办这项艺术活动展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促使其他社团也参与积极推动华裔艺术发展的行列,籍以提高本地美术水准,栽培人才。

第三次与冯生在一起却是在爱群女校,1989年,冯生收教育局器重,被升级当特大型学校的副校长。他负责学生事务凡事身体力行,有条不紊,获得各界的爱戴。我是他下属,觉得他是个非常朴实的长辈,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潮汕人那种刻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

两年以后,冯生就从荣休了。我以为他可以安享退休的黄金岁月了,可是他还是继续供献华教, 在国民中学当任母语班老师,又是我兼课国中的同道。他给同事的印象是老当益壮,精力充沛,脚步稳健,还是保持积极的工作的态度,非常勤奋,亲力亲为,时常到各华小去派送书报,从来不放弃肩负的重担,真教我这后生感到惭愧万分是,他不是为蝇头小利而工作,而是为了学生们定时提供精神粮食,足见他对后生的爱护,这不印证了清朝大儒龚自珍的名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吗?

如今身为弟子的年事多已超过一甲子,冯生也该有七十三岁吧,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观念可就要改了。因为环顾四周,七十岁的人很多还健康活跃, 目前还当任凿石城华文文艺协会的秘书,任重道远,推动文艺活动不遗余力,提携后进用心良苦,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挨这吃力又不讨好的神圣任务, 叫他如何安度晚年?

运笔及此,不禁想起柔佛州教育局华小新课程主任曾月英教我们学苏芮唱的《奉献》,“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给你,我的朋友,我不停的问,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冯生与我关系亦师亦友,加上同事三分亲,我谨此祝福他,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无论您到那里,幸福圆满永远跟随您!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拍照留念

眼看2008学年就快要过去了,又一批小六毕业生快要离开母校了。身为老师的,在此时刻,总会有那一丝丝的惆怅与伤感。这种感觉在拍照时,总是特别强烈,毕竟天下是没有不散的筵席。年年照例还是要和毕业生道别的。师生情,同事缘,一旦离开了相聚在一起的地方,何时能再有机缘相会,可就无语问苍天了。萍聚,无言的结局,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

华校的传统年年都会有师长与应届毕业生拍全体照,立此存照,意义深长。有人觉得是浪费钱,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看法。拍集体照是人生历程的一种写实,是生活的写真记录。个人的成长足迹都会真实的反映出来。假以时日,心血来潮,想回顾来时路,就有得相片可参考了,翻新你的记忆,不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吗?

所谓“雁过留声,蛇过留痕“,雪泥鸿爪,是人生珍贵往事遗留的痕迹。我常常在空闲时,拿出相簿翻一翻,仔细看一看自己当年在相片里的身份地位,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与如今比较是否有提高或改善了,乘机反省也是一件好事。

如今星移斗转,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看一看旧照片里的人物与背景,不禁想起爱群学校理校长的那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而引起哄堂大笑的一幕场景,如今她老人家荣休已久,人去楼空,往事只能回味,正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临时教师

何谓“临教”? 就是临时教师也。

何谓“临叫“?就是临时叫你来揍数。——这里就是指在华小当临时“卡里飞”,饭碗朝不保夕的一种高尚,神圣的崇高的职业。从事这崇高事业的人就是知书达理,修养到家的知识分子,愿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国作育英才,培养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成为国家栋梁。

国家已独立并重新建设了五十年,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华小的师资尚缺的老问题还是不时浮上台面,这是谁之过?认真追究起来,就是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培训局难逃其责。

华人社会与华教团体素来爱高喊口号,什么“与华校共存亡,维护华校传统文化的传承责无旁贷”,可是华校最基本的软体建设却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因为事实证明华校的董家协都把精力耗费在硬体的扩建,满足当地方华团华教领导的虚荣心。

华校师资匮缺耗时未解决的征结是有关当局漠视华校的问题,总觉得华人的问题只要与钱财有关,华社一般上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消极手法解决。柔南一带华校自费上百万聘请临教以解燃眉之急,可见一班。这是长期以来,当局不肯正视问题的征结,把华校师资所需人数系统化,制度化,加以培训就可以见效。总而言之,只要教育部掌门人拿出魄力与诚意,华校临时教师就会获得解决。

回头想想看,即然医院缺乏医生,卫生部到外国聘请合约外籍医生来充数;为甚么不聘请本地的医学系毕业生当临时医生?同样是专业人材,为什么没有经过半点专业训练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可以用临时受薪的方式聘请,而经过大学当局千挑万选出来,又经过五年专业训练的待业医生却还要坐冷板凳?

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

深夜的哀号

1952年,当时我家就居住在破舯舡老铺街上。父亲在凿石城伯父的帮辅之下,经营小杂货店。当时横跨巴力比拉与破舯舡连接的新旁坎南河上的桥梁还没建设。来往两地的小商人就要靠渡船交通运输。当时的公共巴士也只提供服务到傍晚六点。从河边小码头一上岸就可搭三轮车直奔破舯舡。

当时正值紧急戒严时期,听大人所说是黑区时期,每天一到下午六时,人人自危,家家户户大人妇孺都必须自动逗留在家里。有时会有警察和地方警卫队员(H.G) 随时到家里去突击检查,查米粮,查人口。当时的米粮是配给制,每户人家几人配多少米粮都有登记。

当警察局的铜钟警号一响,查米官随着警察与兵士荷枪实弹埃家埃户去查米桶的存量,交代不清楚的就会被押上军车载走去吃黑豆饭,人人莫不感到十分恐慌失措。有时三更半夜,又有敲门防范检查,搞得人心惶诚惶恐,鸡犬不宁。

我家妈妈更是可怜,尤其是当我爸爸下坡办货来不及回家,她一妇道人家更是整夜忐忑不安,既要照顾五个小孩,又要照顾店面,还要面对当局 虽时的突查,真是苦不堪言。虽然我是个小孩,总被大人哄骗过,可是脑海中还是很清楚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大人们更是紧张兮兮,见人便问有没有听到半夜枪声。

半夜三更,当我和兄弟们正在木板上酣睡时,爸爸把我们从床上拖下地板,低声要我们安静的躺着,“嘘嘘嘘,山老鼠,山老鼠出来了,安静安静,不可以出声!”顿时我们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大家静若寒蝉,仰伏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正当我们睡眼惺忪,半懵半醒,睡意正浓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卜卜卜”的枪弹声,“乒乒乓乓”的子弹穿透锌板的声音。一阵脚步声紧随着一阵脚步声匆匆忙忙的走远了。不久就听到公鸡的啼叫声,爸爸千交代,万交代不让我们出门, 他自己手臂戴上警卫的表志后就往外跑,去刺探消息。

原来老街铺杀猪的独生子被山老鼠打死了。他就死在一片香蕉树林旁边,死状相当恐怖,据说被开了好多枪。我邻居那个村长也已不知去向。众说纷纭,有人说开卖米铺村长整家被翻箱倒柜,被搜查一通。

天亮了,军车和警车来了。街头巷尾都是军警人员在动员,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人人惴栗不安。时而警号一响,在老街铺唯一的马路上集合,然后检查户口,家家户户,携老带幼,坐在路上接受政治部人员盘诘。我虽是未入学的小孩,也深深体会到大人的怨烦与无奈。

当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脑海里竟是一大堆大人嘴里的人物形象,村长失踪,米铺老板被逮捕,警局也出事了,总而言之,谣言传闻,议论纷纷,甚嚣尘上。突街头隐隐约约听传来有妇女凄惨的号啕,那种痛苦的哭诉多么撕心裂肺,“水牛啊,你快回来呀!妈在等你啊! 你还不回来啊!”

“是谁害死你呀!水牛啊,你告诉妈怎样活下去!”

" 你苦那有我苦。我不想活啦,水牛,你等等妈呀,我跟你去!”另有其人在老妇人身边扶搀着她老人家,好言慰籍她,过后也感觉到她也在低声哭泣。——原来是老妇的童养媳,也是被苦诉中死者的妻子。更教人伤心的是她怀了水牛的遗腹子。

“水牛啊,可怜呀!你的孩子没出世, 就没了老爸, 你这么残忍,自己先走,叫阿妹和细汉怎样过日子!”

在头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每个深夜,丧子的老妇总是从老街铺一路来回号啕哭诉,那种凄凉的画面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反映在我脑海中,午夜梦回,热泪盈眶,回忆当年黑区年代,往事历历在目,何时能忘怀?

大约过了两年,当局下令村民必须搬迁到破舯舡新村聚居。从此我们又过着集中营式的生活,起居饮食都要连络邻近的警察局。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儿童节感言

      今天是儿童节,学校照例庆祝,一早整千人济济一堂,董家协成员,老师和家长,加上今天是主人翁的小孩,礼堂与舞台上的亮丽布置,场面好不热闹,盛况堪称异常。


      上了年纪的人,莫不异口同声说现今的孩童真幸福,简直无忧无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然跟我们这些四五十年代出世的人比较,根本是不可同日而语。

      回想五十年代我在乡间读一年级时,大清晨必须跟随母亲到胶林拜树头,临近中午时分冲冲忙忙赶回家烧柴煮粥,草草吃了淋豉油的稀粥就向校门奔跑,害怕迟到校门关闭,会被老师处罚。

      今天马来西亚的小孩子可幸福多了,双亲双薪的就会在家聘请女佣服伺小少爷或小千金,在女佣低声下气的服伺下,孩子养尊处优惯了,变成目中无人,自信心薄弱,养成过分依赖的个性。

      由于现代的父母多数有规划生儿育女的人生计划,所以孩子们都很幸福,唯一教人不敢恭维的是父母太早为孩子的未来设下极终的目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为夫妻个人的面子问题,不惜牺牲孩子未来的幸福——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才华班,安亲班,绘画班,培读班,诵经班,舞蹈班,钢琴班等等,这些额外的儿童活动,说好听是为孩子的将来;说难听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祟。

      教育界流行一句发人省思的话——教育并不就是教养,错误的教育比起没教养的祸害更大!身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省思呀,其实教育只是像园丁灌溉园地一样,除虫,耘草,施肥,千
万别揠苗助长,削足适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鸡的故事

     今天上周会时,校长提起星期五是儿童节,大会为每个学生备了一块鸡肉。一听到“鸡”,整座偌大的礼堂顿时引起一片哄堂,喜喜哈哈之声此起彼落。

     原来校长说得太快,只说“鸡”,没有说“肉”,引起众人很多遐想,误会就这样发生。如果校长开口说出“鸡肉”或”炸鸡”就不会引起一阵骚动了。

     华人的方言或土语中蕴藏着很多同音的字汇,特别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争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若已造成误解非当事人即刻纠正不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008年9月20日星期六

阅报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 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的《示儿》,大意是说:我早已知道一个人死亡以后甚么事都归于零的道理。有生之年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实在是一件很悲伤的事,在我死了以后,大军统一中原那一天,你们祭祀时,可不要忘记告诉我啊!

陆游在南宋做过州府等地方官,还修过国史,一心一意报答国家。在他的诗词中流露对国运衰颓的悲愤,想到为国报效的壮志未酬,笔下措词不免流露出凄怆。

陆游死后整八百年,在台湾竟然有人仿效他。他就是今年九月十八日徒步到河滨公园上吊身亡的蒋连富。台湾近来经济不景气,原本当泥水匠的他长期失业,“马上好”的总统竞选承诺又跳票,加上前总统陈水扁涉洗钱案久未定罪,一时气结,自杀前遗书还特别叮咛,有朝一日如果阿扁被判刑,记得要烧一份报纸给他看。

同样的是死者对在生者有要求,只是想不到差别会那么大!一 个爱国诗人用诗歌当遗书,一个在五页遗书中充满悲痛与不满涉贪的人没定罪,竟然丝毫不对家人感到愧疚。这样的人算不算以死报国的爱国者?不过台湾近年来常常发生多件匪夷所思的事。这真是天下一 大怪事之一吧!

银行的春联

农历新年又快到了,今早准时到银行列队等侯提款,然后领了号码又要排队以向出纳员要些红包封,同时将旧钞换些崭新的钞票来包红包。小二过年,年年难过年年过,心里总希望换掉旧的,寄望来年带来新气象。

市区大马路的银行一向万头攒动,柜台上电子板所显示的号码距离我的号码还有一段好长的时间要等待,只好沉着气,耐心的等下去,何况“和气生财”。谁叫自己不是拿汀拿督之类的社会贤达或商业钜子,可以从侧门自由进出自如,还有保安人员打躬作鞠,真是羡煞旁人。
闲着无聊,偶然抬头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好大的“福”倒,一对红彤彤的春联写着:“华裔南渡勤建设,侨胞爱国贺新春。”

笔者年老花甲,生于斯,长于斯,从来也没有在中国逗留超过一个月,什么时候变成华侨了?这不是明显的华族自我边缘化,炎黄子孙自我矮化吗?难道中国和平崛起成为未来的政经强国,马来西亚的华裔就可以预先像阿Q那样,画了押,临上刑场还飘飘欲仙吗?笔者是马来西亚的合法公民,身为华裔,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与爱国的情操又有什么瓜葛?

对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或月光族来说,银行根本不会在意我们的存在。当我们有求于他应急时,他总是跟你斤斤计较;当你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时,势利眼就像摧命的牛头马面一样,一天两次电话问侯,嘘寒问暖,真教人受不了。

天天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打滚的,眼见国家的经济在转形中,市区内的银行好像逐渐比米铺还多。近来市民还要面对治安不靖的阴影笼罩,心里免不了有点闷气要发泄,且让我也来两句应景热闹一番:

似华非华难分明,
利上滚利稳赚钱。

2008年9月19日星期五

第三次荣休的感触

2002年10月是我第一次从教育界退休,当时百感交集,甜酸苦辣,一时交错,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隔年,贤明的政府教育部毅然在中小学推行以英语教数学与科学计划。除了董教总,朝野一致赞好,莫不庆幸我们的下一代正赶上时代的列车,确保前途一片光明。在这种前题下,2003年正月,我真是鸿运当头,荣获柔佛州教育局的器重,委任我担任两年合约的续约教师。回想当时我正愁往后的日子如何过,怎知喜从天上来,于是我毅然签约,重执教鞭,继续在华校过我已经挨过三十六年的舌耕生涯。

转瞬间,两年合约届满,我又再次获得机会续约担任华校合约老师,喜不自胜,有工作做,虽然肩负重任,日子过得挺踏实有意义。

去年三四月间,阅报得悉只要华小有空缺,教育部有意聘请合约老师到华小任教,当时又有风声指出我国有意从中国聘请华语教师到首选的国民学校教导华语。于是我在合约任满前,满怀希望,依手续再次申请更新成为合约老师。事实证明华小今年仍旧缺乏合格华文教师,个人认为我是有机会的,因为自从2003年开始,公共服务局已经把续约教师的年龄提高到65岁。目前我只有61岁,身体键康,拥有高级剑桥文凭,精通华巫英三语。本人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更希望能学以致用,忠诚服务人群,尤其愿意在华校当孺子牛。

可是,为何今年初华小还在闹师资荒的时刻,却不即刻更新我们合约老师的续约呢?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姆汀去年五月间吁请有意继续服务的合约老师申请续约,如今信誓旦旦,却不见有同道获的续聘书。虽然今年当局大量聘请临时教师填补空缺,可是华小缺乏华文老师的难题还是没有获的妥善的解决。

本人四十年前从担任代课老师做起,然后当临时教师,七十年代接受假期师资训练,三年后才成为合格教师,敬业乐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五所华小执教。万万想不到,时至今日,临时教师还是存在我华小。在这资讯爆炸的科技时代,真是不可思议。看来华社也麻木不仁了,要不然怎么没有华社领袖提起关注合约教师的聘请呢?

沆瀣一气

      《卓越全球和平论坛》终于2005年12月15日至17日在吉隆坡成功召开讲座会,吸引了百名听众,座无虚席。

      12月17日以马来西亚前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为首的12名国际知名领袖在会上一致通过并签署了14点宣言,同声谴责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今天12月18日,《南洋商报》国内新闻版有关报导该

      明眼人一看大标题“不要战争只要和平”,就会明白这是一项深具意义的反战集会举动。大会议决在我国首都吉隆坡设立永久秘书处,方便推动落实反战维和的各项宣言。可是这个有意义的议决案却被编者有意无意否决了。

      “沆瀣”这个词并不带贬义,但是“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

      这是唐朝流传下来的成语故事。唐朝盛行科举,唐僖宗时,有一个主考官名叫崔沆。有一个应考生叫崔瀣。他一举考取了功名,并且马上三级跳顺利当上了高官,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其他考生见了眼红,不免怀疑:“崔沆与崔瀣一定有什麽特殊关系吧?”于是当时盛行了一句俏皮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座主指主考官崔沆;门生就是应考生崔瀣了。后来就演变成带有贬意的成语“沆瀣一气”了。这句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众所周知,褒义词带有赞许、尊敬、喜爱等肯定的感情色彩。相反的,贬义词具有厌恶、贬斥、轻蔑等否定的感情色彩。这两种词语的感情色彩会随着社会、个人的道德标准而产生变化。

      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准确鲜明地表达编者对这项义举的强烈感情;错用了成语,反而会造成读者误解和猜疑,看了这新闻,心里不禁想问:编者到底是赞许还是轻蔑和平论坛宣言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巫统总秘书兼国内事务部部长拿督斯里拉西日前在国内事务部常月集会上向各报记者发表意见,他形容政府之前为了鼓励国民尽早更换大马卡(Mykad)而主办的抽奖活动是一项愚蠢的举动。

在声声高喊“Malaysia Boleh!”的口号声中,在我国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贵为某政府部门首长的言论,也常常被发现是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例子可说屡见不鲜。

卸任部长推行的计划,接任的部长非但没有因职责所在,责无旁贷,萧规曹随,以身作则,遵照原订计划推行到底,以便尽早完成任务,反而妄加嘲笑一番,并坦言要取消原订计划,孰可忍,孰不可忍?这样一来,朝令夕改,使人民百姓无所适从,久之对政府的诚信与行政效率大打折扣。难道我国的部长是傻瓜,官员是蠢材,百姓是笨蛋?其实遴选他们担任部长的人也距离愚蠢的程度不远吧!

再看另一件令人感到纳闷的事吧!三年前内阁批准承认中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可是迟至近日,该进行的后续工作还在原地踏步。不就前,此事有劳马华总会长兼我国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部长拿督斯里黄家定亲自在内阁提起,更妙的是现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又企图大打太极。

我国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阿末巴达威上台执政时信誓旦旦,他要证明自己的内阁成员思维一流,效率一等,于是内阁阵容扩大了,公务员也增聘了,可是从拿督沙菲依到拿督慕斯达化这首二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处理承认北大与清大这项任务还处于尚在处理中的状态。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到最后,乾着急的人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吞。

运笔至此,不禁使我想起另一件事-用英语教导数学与科学(EteMS)计划。这项被戏言想到做到的艰巨任务是前朝首相留下来的,所谓“热手执个烫山芋“,现任教育部部长希山慕丁从旦士里慕沙接过棒子后亦步亦趋,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由于教育部最高当局执行任务者没有按照牌理出牌,先行遴选委任胜任者来担任英语数理教师,结果从各语文报章上反映出受苦的是鸭子听雷的莘莘学子,结果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到如今当局才惊觉问题的真相,开始面对现实,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规定教数理科的教师必须参加英语笔试,以鉴定他们是否通晓英语。

当初这项备受争议的计划要开始付诸实施时,一些教育专家也指出可行的方针,虽然最后采取内阁批准的政治反案解决争端,可是还是留下一些弊端等待厘清后拨乱归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掌权者居然没有全方位掌握问题的症结,要不然就没有被人诟病的问题了。

当然在二零零三年实施以英语教数理科时,有人乐不可支,因为当局给于教导EteMS的老师额外5到10巴仙的津贴。刚开始实行这计划时,有些英语教师并没有教数理科,可是他们还是一样可以领取奖励津贴。直到如今4年,当局如梦初醒,发现计划推行的过程疑点重重,到回头来鉴定这些老师的学术资格,看看他们是否胜任称职,这不是太可笑了吗?虽然教专处处为会员申诉苦楚,可是真正挨苦的是我们下一代的子孙,他们已经变成有苦难言的白老鼠了。他们从一知半解变成似懂非懂,然后就会变成懵懵懂懂。-这是谁之过?最近前教育部总监丹斯里阿都拉曼阿萨就公开表示小学第一阶段传授英语(非学生的母语)的效果不彰。他也质疑为何当初要推行此计划时,不先解决相关的师资短缺问题?

有人说此计划已接近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现在说长道短,是非功过,未免过早。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全面禁烟,烟民绝迹

一个国家想要先进与发展,首先政府就必须照顾全体人民的健康,我国卫生部在这方面可说忍辱负重,任重道远,甚至还必须延续不断扮演其重要的角色,更不要忘记执政者当年的兢选宣言-“照顾人民是国阵的传统。”

最近,我国卫生部部长拿督斯里邦里玛蔡细历医生透露政府将在三月间修改现有的烟草法令,促使人民早日远离吸烟的恶习。对马来西亚的全体非烟民来说是一件迟来的喜讯,可喜可贺!

其实,政府在历任我国卫生部部长拿督黄俊杰,拿督蔡锐明已宣布政府有意展开系列“预防胜于治疗”的运动,从教育方面下手积极唤醒国人更加关注自己及家人的身心健康,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全民保健运动。可是,单单只是政府宣布禁售香烟给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后,烟客明显的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甚至连女烟客也有增长的趋势。这个中的原因除了是卫生部承认的执法出现漏洞之外,烟草公司与一撮零售商不惜成本压低售价也是导因之一。

话说回头,卫生部似乎对烟草公司“爱之深,恨之切”,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对吸香烟所产生对人体健康的破坏视若无睹,再三研究通过修改烟草法令,降低香烟中尼古丁含量也只是花拳锈腿,身为专业医生出身的拿督斯里蔡细历医生比内阁成员任何一人自当更深切了解烟雾的毒素对生活环境的祸患是多么深远。卫生部何妨认真考虑仿效法国在明年开始全面实施禁止人民吸烟及禁售香烟,唯有这种比较严格的措施,才能做到商人不敢卖,烟客不敢抽,那时烟客与非烟客的健康将会更有保障。

在目前相关法令的管制下,可以清楚反映出政府部门要照顾烟草商,零售商,烟客等三造的利益,从而忽略了更需要照顾广大的非烟民群众的健康。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是大前提,降低香烟尼古丁含量只是变相间接鼓励烟客抽烟。目前政府并没有明文规定,严格采取行动杜绝二手烟对非烟客人体健康的威胁。虽然该部门将立法扩大禁烟区,可是装有冷气设备的宴宾馆、酒楼、餐厅等公共场所依然有人吞云吐雾,使场面烟雾弥漫,烟盒印着警句:“吸烟危害健康”,警告标签的对象是香烟的消费者,可是非烟客的健康却没有相对获得政府的细心照顾,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呢?

其实为了鼓励人民克制不养成吸烟的恶习,政府医院早就是非吸烟区了。可是一些长期烟客平时舍得花费二三十令吉买香烟,生病了却不到私人诊所求医,反而宁愿花一令吉到政府医院门诊做“三等人”,这可能跟政府的医药津贴有关吧!既然如此,政府为何还要继续优待这群破坏生活环境,把个人的快活建立在众人痛苦上的长期烟客呢?卫生部不妨向保险公司取经,给于非烟客优惠,重重打击烟客,限制他们到政府医院求诊,怠慢他们,医生问诊后给长期烟客患者药方,药物自买,这样逼使他们下定决心,早日放弃吸烟恶习,恢复健康的体魄,这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

国阵政府应该马上记取执政选言,踏踏实实,照顾人民的切身福利,毅然采取全面的措施,雷厉风行,不只向烟商、烟民开刀,还在自己部门的本分上,责无旁贷,自动再发扮演积极的角色,给烟民一个明确的讯息-乐意做个非烟民真好,这样软硬兼施,强制教育与预防的全民禁烟运动才会奏效,政府也可以节省公款与人力资源的耗费,何乐而不为呢?

投稿人的困扰

退休后,静寂思动,又担心老人痴呆症来纠缠,除了订阅了多两分报纸,就学习上网浏览,响应马华公会所推行的终身学习运动。(这项华社壮举还存在吗?)

或许是文章看多了, 也想多了,竟然手痒痒,跃跃欲试,也学上部落格当博客,前后自己发表了整三十篇的文字。我不敢说是“文章“,因为曹子桓已有交待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意思是说文章能为人群社会服务,好文章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孩子再三的鼓励下,我尝试向各报馆投稿。前后投了整整十多篇短文,三个星期过去了,也只见发表了三篇。其他的恐怕凶多吉少,被存进垃圾桶里了。

自从学会发电邮后,我的稿件全部通过弹指间发放,即方便又快速,即省时又省钱,即环保又放心,好处的确多。问题是各家报馆编辑老爷的处事方针不一样。有些编者对稿件即刻回邮交待“录用或不适用”;有些编者却没有即刻反应,直教我们这些投稿人一直望穿秋水的在等待。

一般上,像笔者这样的人都会坚守“一稿不二投”的原则,问题是你要给投稿人多久的等待发表期限?总不能像以前那样,文艺稿件通常要等上两三个月才可以改投别家报馆吧!哪些可以公开接受投稿的版位编者,是否也给所有的投稿人一个明确的交待,以示公平。毕竟时代已不同往日,为何墨守成规,不应时调整,改革与时并进?

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童言无忌

     晚饭后, 我正在浏览互联网,两岁大的外孙女就坐在我的大腿上。
     “阿公,你喝酒了?”
     我不作声,只是点点头。
     “我知道你是头发白了。”
     “.................."
     "告诉你, 我爸爸他又抽烟,头发黑黑。”
     聆听小女孩的一番"道理”,年老花甲的在下,顿时哭笑不的,无言以对。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问世间情为何物?

自从教育部冻结聘请合约教师以后,赋闲在家多日,今天又到校当代课教师,听到老同事相告,才知道我国教育部在每明年聘请合约教师,教导华小华文与英文,以解燃眉之济,我未满65岁,可以提出申请。

在校长与各位同事的盛情鼓励下,当天下午就到县教育局索取表格,然后按部就班办理手续,第一步到医院去检验身体。

在核心医院竟然遇见常去登山锻炼身体的老同事——陈英俊。可是真想不到是他已坐在轮椅上,由他太座随伴着。我有点吃惊,还没开口寒暄,他太太庄可爱就抢着开腔:

“中风好几个月了”她用手指着耳朵,暗示我陈英俊听觉不灵光。庄老师倒关心我到医院的来意。

我坦然相告,并问起她的处境。她很伤感又无奈的告诉我,为了照顾中风后性情孤僻的老伴,她毅然牺牲自己,连当合约老师的机会也放弃了,如今儿女已长大,各又高就,从此远走高飞了,剩下两口子可怜兮兮的 ,说好听是相依为命;说难听是前世的冤孽债,今身偿还。言谈中依稀觉得陈英俊很固执,不听妻子好言相劝,虽然退休后仍旧坚持定时进行登山运动,同时保持烟酒寸步不离。如今,两老荣休不久,还来不及享受写意的生活,却要彼此扶持,“白头偕老”。想到此,不胜嘘唏,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以生身相许!”

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 陈英俊是不幸中的大幸,虽然儿女已定居国外,幸亏有老伴终身相随服侍,才不致于那样悲惨凄切。如果真的发生“夫妻本事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局面,那么爱情与婚姻就不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了。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我又上课了

从教育界退休后,赋闲在家已整八九个月了,意兴阑珊,终日除了看书阅报,就是满脑子想着发财。也可能是生平无大志,生活要求不高,加上生性慵懒,所以日子得过且过,宝贵的光阴就这样平平淡淡的溜过去,而且这段时间竟让过得特别快。

九月刚开始,我就摸索着做博客,至今已陆陆续续写了整二十多篇的文章。我告诉自己,一定坚持下去,每天至少一篇,文章至少五,六百个字,文体不拘,就当是学习写日记吧!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原来某校有女老师快要生产了,即须物色老师代课。我静极思动,来电正中下怀,就不加思索一口答应了。不久,古校长确定叫我隔天到校报到,即可开始教书。当时我只觉得冥冥中好像有贵人在从中帮助似的。

今天一大早起身,梳洗完毕,草草吃了早点,我精神抖擞,就向附近的学校奔驰而去。所谓“驾轻车,就熟道”,仿佛刚上车就到目的地一样。

我又听见熟悉的钟声,看到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我迫不及待的向他们走去, 投入他们串串灿烂无邪的笑声,从而深深感染那清纯青春的气息!

老师早,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

名人与发财

当今米珠薪桂之际,生活越来越困苦,人人都自求多福自保,当然也有人像会想在下一样,不再脚踏实地,竟然妙想天开,一心想以小博大,买彩票,发发财,希望鸿运当头中头奖,下来的一切生活难题,只要与金钱有关的都会迎刃而解,像我们这些市井小民,不必再看老板的脸色了!想起来好不开心啊!
近来看书才知道世界闻名的童话家安徒生也是成天想发财,更想不到的是他老兄竟让然还留下了一首讴歌发财梦想的情诗:

“让我发财吧!”我祈祷过好几次,
那时我不过是一两尺高的孩子。
让我发财吧!我要成一军官,
戴上羽毛, 穿起制服, 挂上宝剑。
后来我居然也当上了军官,
可是们很不幸,我一直没有发财!
上帝呀,请你伸出援助的手来!

有天晚上——我是既幸福又年青,
一个七岁的姑娘吻了我的咀唇,
因为我是一个拥有故事和童话的富人,
可是说到钱财, 我仍然是穷得要命。
不过孩子对于童话却非常欢迎,
所以我富有, 只是,唉,没有钱,
我们的上帝清清楚楚知道这一点!

我仍然向上帝祈祷:“让我发财吧!”
那个七岁的姑娘现在已经长大。
她时那么美丽,聪明和善良;
唯愿她知道我心中对她的响往,
唯愿她对我好,像从前那样。
但是我很穷,不敢对她表示:
这就是我们的上帝的意旨!

只要我发财, 过得舒服和愉快,
我也就不在纸上写下我的悲哀。
我热恋的人啊, 如果你对我了解,
请读者首诗——它代表我的青春时代。
不过最好你还是对我不要了解,
因为我很穷,前途是一团黑漆——
愿我们的上帝祝福你!

读完这首安徒生的发财情诗, 你就会为自已是凡人而妙想天开而感到欣慰万分。
一说起安徒生的家庭背景与童年遭遇,不禁令人为他一掬同情泪。安徒生的生父是个补鞋匠,入不敷出,使他从小就自卑,爱僻静和沉思,孤独自赏,没机会过正规的教育生活。潦倒的父亲郁郁不得志,35岁就死了。两年后母亲就改嫁给另一个补鞋匠,从此又失去了温暖,于是相貌不扬,生性沉默古怪的14岁少年就孑阿然一身,离开家乡去闯世界了。
安徒生后半生到处受世人热烈欢迎与喜爱,正巧和他年轻时的穷困和到处碰壁, 成了有趣的对照。这不能不说是安徒生当年身处逆境,而对自己抱着一线希望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体现。从安徒生的一生不平凡的经历,谁又能说想发财就一定不好?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

美梦

     活到62岁,告诉家人自己的美梦,他们莫不异口同声笑我痴了;
     告诉朋友我的梦想,他们不约而同,说我傻呆了。到底我是真的痴呆了吗?
     说真话,其实我只不过话了22692天。身为医生的女儿曾告诉我,身体的健康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可以活到一百岁。我暗地里就愉快了起来,整个心情就轻松得仿佛飘起来。未来是个未知数。从此天天心里高唱着“只要为你活一天,这是我心愿”,奇怪,信心就越来越强烈,生活的信念越来越坚固。
     你若问我到底是什么美梦,让我如此如痴如醉。让我坦白告诉你,已故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不也有一个美梦吗?虽然他已人在天国,盼望美梦早日成真,而我们总不能因为他来不及实现他的美梦,就认定美梦是不存在的。其实,他的美梦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类所梦寐以求。
     今年2008北京主办第29届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共同梦想,举世宏愿。由于有了梦想,生活不再浑浑噩噩,“作一日和尚,敲一日钟”了,不再计算所剩下的日子,而是使每天可计的生存的意义。Don't count the days ,but make the days count.这样主动找事干,积极服务人群,劳劳碌碌,生龙活虎的日子也更容易渡过。
     言归正传,倒回来,说到底,我的梦想就是中新加坡大彩头奖——两百二十万星币。所谓“君之爱财,取之有道”,更何况非偷非抢,不必向银行借贷,可以做社会福利,也可协助星国振兴低迷的经济发展,每一期我省吃俭用,只花了区区的七令吉二十仙,就是投资在编 织这美妙的梦想。个人觉得人因梦而伟大,我也因梦而兴奋万分,更因梦而发愤图强,谁说我发疯了?
     前一期的星国大彩开彩了,我对了一下,有点紧张,只差三十张就美梦成真了!我很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 我将亲临新加坡实里基路1号,百乐市中心#01-01新加坡博彩总行领取奖金。
     “身平无大志,只求中博彩”,万一到了一百岁,我还没有实现我的美梦,到时只能哎叹时不我与,非梦之过也,古人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想到这儿,我心胸舒坦多了。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马统扁独

台湾这个所谓亚洲第一个华人民主国家,总统是两千三百万人的国家元首。他是选民直接投票选出来的国家代表。但是她的国家地位与主权,还须仰赖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这个国际警察承认,并荣获联合国确认,才能正式成为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

无论如何,台湾在2000年第一次岛内政党轮替。以主权独立,不惜挑泼族群对立,不断玩弄台湾独立意识的反对党——民主进步党党主席,自称“三级贫农出生”的陈水扁终于如愿以尝,当上台湾总统。当然他也是全国最高的道德楷模,统帅三军,对内对外,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全宝岛的23,000,000人的心弦。

可是今年320,台湾又出现政党轮替,总统马英九所属的中国国民党又重新执政,竞选口号“马上好”即刻面对严峻的考验。 近来台湾社会一片哗然,政治火热。自从519下台后,陈水扁就想方设法,企图东山再起,将台湾建立成一个独立国,满足台独教父李登辉的宿愿。怎么知道纸包不住火,阿扁涉及五洲海外洗钱,被艾格蒙反洗钱中心揭穿。弊案缠身,作奸犯科的“前”总统陈水扁变成“钱“总统陈水扁;或许“台湾之子”可能会变成“台湾之耻"。

虽然陈水扁一而再,再而三把黑钱推脱给前第一夫人吴淑珍,加上台湾的司法部门与检调中心的不协调,盘根错节,耗时费劲,涉案重重的陈水扁又大摇大摆地到台南去造势,自己漂白:昨天他说他夫人怕孩子挥霍阔绰,才把钱汇到海外去;今天他却说那些钱是台湾独立建国的基金。他更不忘告诉扁迷:马英九要出卖台湾,两岸和缓后会与大陆中国寻求早日统一。更令人吃惊的是陈水扁把搞台独与自己洗钱汇款海外挂钩,辩称是台湾当前最高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台湾最高的核心价值。

在印象中,马英九倾向与大陆回归统一,这是海外华裔的意愿;陈水扁却是台独始作俑者李登辉的衣钵传人,工以心计,八年来,搞正名,去中国化,在在是想着搞台湾独立。政绩一般,金钱外交已东窗事发,下台将烂摊子交给别人。本想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可是现在有点麻烦了。 人家说陈水扁与马英九势不两立。果真如此吗?仔细观察国际动态,冷眼看台湾,悉心想大马,读者又有何心得?

伯母,我想您

逢年过节,我总是会想起亲人,尤其是那几位久已不在人世的亲人。我经常怀念他们,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有就是我的伯母。在别人眼中是个平凡的人,可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一个不平凡的名字-何惜莲。和我家母一样,名字后面有莲花的莲字。或许老一辈的潮州人都喜欢替女儿取个花卉的名字,除了美丽,就是有哪么一点点要洁身自爱的涵义吧!虽然她们都是生长在封建守旧的家庭,重男轻女的旧礼教观念还是有的。更巧合是她们两人都目不识丁。

我母亲命不长,生长在胶林里,从小就是拜树头割树胶。嫁给我父亲后,在小乡镇开杂货店,两口子惨淡经营,生活也不好过。接着母亲连续每隔两年生产一胎,一共生了九胎,最后一胎,连命也没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凤,父亲生意结束了,又欠了一屁股债,东躲西藏。就这样,最小的弟弟寄养在凿石城伯父家。

而我在读预备班时也寄居在伯父家,因为破舯舡(Tongkang驳船)在六十年代初还没有国民型中学。就这样我和弟弟俩过着寄人篱下的岁月。个中甜酸苦辣也都亲尝过,不过最教我难于忘怀的是伯母对我们兄弟俩的养育之恩。亲情意浓,那时我一辈子要忘也忘不了的。

伯母天生劳碌命,天天起早摸黑,一整天的时间就消磨在方圆不到三百平方尺的厨房。平时除了看戏与上吧刹以外,她总是呆在那里忙着准备一家人的三餐饮食。几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总是做着同样的工作,上菜市回来,草草吃了早点,伯父及堂兄嫂们都上班了,她就先饲养名叫立奇的白狗。她小心翼翼的把鱼骨鱼刺挑出来,然后将鱼肉与碎米搅拌了才放心喂立奇。而立奇这条流浪狗自从被堂哥收留以后,就一直和伯母厮守在厨房,寸步难离似的。有时周末,伯母还叫我特地踩脚车到市区海乾街马来吧刹去买些羊骨头给立奇吃,滋补滋补看门的立奇。

有时被伯父发现,他总是唠唠叨叨,说对畜牲不必如此这般细心用意。可是伯母一点也不在乎。我从来也没见过伯父和伯母发生口角。我打心里就永远记住他们的善良与慈悲。在个人的印象中,除了我妈妈在橡胶林给过我零有钱外,就是伯母也常给我零用钱。每当我替她出门去买东西或补货,剩下来的找钱就是我的零钱。我把零用钱储存起来,有空到奥迪安戏院两边的印度摊档买图书与漫画,有时买零食吃,偶尔也买票看看电影。

伯母最爱看潮州白字戏,当时最常听到的潮剧团不是一枝香就是织云潮剧班。戏子还借用伯母家洗澡冲凉呢。伯母待人以诚,那几天可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她还是喜孜孜的。后来潮剧也搬上荧幕了变成潮剧影片。我白天放学后就到丽士,国泰或奥迪安去预购晚上九点半场的潮剧片《火烧临江楼》,《陈三五娘》,《告亲夫》,《辞郎洲》,《芦林会》等等,其中《苏六娘》她看了三次,每次都是我陪伴她。喜剧倒没事,悲剧印象特别深刻,每当剧中人生离死别而哭哭啼啼,伯母就不停用手帕拭泪眼,整条手帕湿漉漉。

由于伯母日夜操劳,长年累月洗洗刷刷,她的双手都长满湿疹,可是她一点也不在意,照旧每晚洗刷地板后才烧水洗澡,然后才在双手累累的创伤口傅上药膏。有时伤风感冒后头痛,她也不肯休息,更不肯到诊所去求医,她推说是小毛病,不碍事,只要刷刷地板就自动好了。她曾经告诉过我,即使她有一天病倒在床,她是绝对不去看医生的。根据她个人的经验,晚上喝一汤匙的苦草酒隔天就没事了。

后来我离乡背井到边佳兰去教书。在那儿落地生根,等到我调回家乡执教,伯母已经整七十岁了。这时我发现亲爱的伯母身躯佝偻,她满经沧桑,苍白的脸上挂着笑意。一见到我,紧紧的抓住我的手,轻声细语,总是嘘寒问暖,虽然我已是三个孩子的成人了。顿时我十分感动,眼泪只往肚子里吞。

最后一次再见我伯母时,竟然是堂哥嘱咐我协助办伯母的身后事。想起来真教人不禁吁嘘。一个周末下午,伯母觉得身体不舒服,堂哥决定送她进医院检查。可是伯母拒绝了。后来在堂哥再三哄骗之下,好歹也要送进医院去,可是真想不到,伯母竟然在车内咽下最后一口气。 等到我赶到医院时,医生说她已经安详地走了。灵堂急就设在家里, 当晚我看到那只狗安静的趟在灵柩下面,好像跟我们一起守灵似的。
到如今,每逢华人传统节日与忌日, 我总会到觉慧禅院后面的骨灰阁楼去祭拜一番。站在伯父伯母的灵位神位前,双手合十,向两位已作古的慈善老人默默祈祷,祝愿他们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2008年9月9日星期二

好马不吃回头草

     巫统副主席兼我国国际贸易与工业部部长丹斯里慕尤丁今天在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向在场的记者证实,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已有意愿重返巫统的怀抱。如果慕尤丁的穿针引线成功的话,这回可是识途老马回归巫统的第三次记录了。
     除了马哈迪自己,谁会预料到丛今年5月19日即宣布退出巫统的前首相。如今离开巫统前后不足四个月,竟然这么快就感到寂寞难耐,还是觉得对巫统心有愧欠?还是想早点为巫统与弊病丛身的国阵出谋划策?
     根据慕尤丁的说法,马哈迪离开巫统后,关心巫统与国阵的发展,处境有点像三国的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为国民,我也有个人的看法,我想敦马也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深思熟虑,要如何使巫统更有威信?该如何使执国阵牛耳的巫统更能为所欲为,任意驾驭其他十三个附属的伙伴?想当年,在他大权在握的时候,一副高高在上的强人姿态,气高趾昂,所有该有来自其他友党的诉求都会化解。他好像从来没有注意到别族群的感受。
     当现任首相阿都拉阿末巴达威开始执政不久,他就对阿都拉的施政方针与措施提出严厉的批评,尤其是当他看到他在任时所批准的庞大发展计划一一被搁置,他更重炮轰击阿都拉,一点也不给后者情面。敦马在离开巫统时曾扬言,只有首相阿都拉下台,他才会重返巫统。言之凿凿,如今却突然有意回心转意。虽然他还没有正式呈交申请入党表格,巫统最高理事会也没有什么动静。但是敦马的动向已经是一个课题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巫统最高理事会早在今年5月22日的理事会议上议决:巫统随时欢迎马哈迪归队,因为尽管他是一名身具批判性的行政人物,他广泛的经验是历任首相所没有的。
     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在此,我谨祝福他老人家,好自为之。

Mother Tongue And EteMS

It is high time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review and take stern remedial actions to teach Maths and Science in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roughout Malaysia.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UPSI professor of Education,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in both subjects are due to the poor English skills of the teachers concerned.

Most EteMS teachers who receive their monthly incentive did not go through professional teaching before teaching Mathematic and Science in English. Actually the government must get the blames for not training all the EteMS teachers before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The common phenomenon is most teachers are using their mother tongue to teach Maths and Science.

The National Un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 will propose to the Education Ministry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ubjects to be taught in students' mother tongue in vernacular primary schools.

The terminologies of the two subjects in English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familiarized from the kindergarten level. This will help the students when they move to primary and then up to the secondary school.

少生孩子多种树

五年前,我第二次到中国去旅行。当时就在旅行公车上听了好几次导游的笑话。
他对我们马来西亚的游客说: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实行一胎化政策,并鼓励节制有限的资源。所以有一句顺口溜很流行:“要致富,修桥筑路;少生孩子,多种树。”百闻不如一见,当时我本身人在中国很少看到大腹便便的怀孕妇女。
今天阅报见证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已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配合。宁夏省泾源县卧龙山景区有一个52岁的回族护林员于万海坚持了20年造林护林的任务,以林为家,在540多亩的山地上栽种了6万多棵各类树木。
如今的卧龙山是一片片丰茂绿色的山林。政府已把它开发为旅游风景区。
于万海如今负责看护景区兼清理垃圾的卫生工作。他自己为贡献祖国感到自豪。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说起岩里政男这个人

宝岛的政治生态令人觉得目不暇给,眼花缭乱!

岩里政男是谁?他就是李登辉的日本名字。

阅报得悉,前总统李登辉始终响往宗主国日本去探望他的亲友,可是事与愿违,待遇并不像往日那样风光,因为日本政府已经决定不让他入境,即使他重新申请日本签证,居于目前台海两岸局势的急遽演变,实务的日本政府也不再给予李登辉任何考虑,并且也已经将日本政府的决定照会了李登辉。

真是形势比人强,万万想不到日本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时称拒绝李登辉的入境是有苦衷的,那就是为了避免一系列的混乱而决定的。更令人觉得断情绝义的是他还特别声明,即使李登辉再次以私人的身份申请访问日本也不签证给他。

据悉李登辉原本是应邀前往日本庆应大学演讲为理由申请前往日本,过后大学当局也毅然取消该项演讲。这意味著台湾前总统岩里政男想重温日本思乡情的美梦也被砸破了!正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或许,早期手执青天白日旗的李大总统就有预谋巴结东瀛,向异族献媚,狼狈为奸,企图拉拢外来的势力,打击对岸统一祖国的计划,可是真没想到今天自己却沦落成一头丧家之犬。深谋远虑的日本人居然不念旧情,竟然打落水狗。难道身为国民党总统的李登辉少年时没听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成语故事吗?

真是不可思议,中华民国这礼仪之邦,悠久的文化历史,动听的传统美德竟孕育了一个如此数典忘宗,利令智昏的无耻之徒,这难道不是台湾时运不佳,对炎黄子孙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更令人觉得夷非所思的是前年,台联党前主席苏进强这个李登辉的得意门徒,竟然卑躬屈膝,亲自到供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灵位靖国神社去参拜。他当时的身份是否代表李登辉真教人觉得费解。

随著中国和平崛起,国势日强,国家领导层的顺利接替,任何企图借藉外来势力阻挠中华民族重归统一的努力到头来,还是不能得呈的。对台湾人来说,李登辉的这次的遭遇是活生生的例子。

不久之前,李登辉接受TVBS的访谈节目表示有意到中国去一趟,并表示他从来没有台独的意愿,只是某些党派为了集团的私利,故意解读,企图使他成为不仁不义的人。

华人有一句话说:“鸟之将亡,起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难道老奸巨滑的李登辉深知鼓吹台独的实力已大江东去,没有必要与对岸同祖宗的族群搞对立,良心发现之余所释放出来的善意吧!

Can EteMS Teachers Deliver The Goods?

The new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teaching Mathematic and Science with the medium of English (EteMS) which was implemented since the year 2003, is just old wine in a new bottle with a new label. The scheme was implemented in haste, it arose hot topics and endless discussions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As we all know, in education whatever plan or objective we set must be viabl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t is undeniable that professional teachers are the key to the entire scheme, because teacher is the key personnel to make or to break a student. The authourity concerned always held the teachers responsible if a student fails his evaluations or assessments. Studies show that if teacher believes his students can do well they will do well, regardless of their academic abilities in school.

Remind you, Thomas Alva Edison (1887-1931) was a dropout of school, just because his teacher did not believe him would perform well in the future. Now a day we just realize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me up with a plan to weed out the dropout problem.

As a parent, I have no right to question the capability and dedication of out teachers. I just wonder their abilities to deliver the goods. Recently the Ministry plans to retrain all the EteMS teachers. Retraining may be the answer, but the core to the problem is competency. If the teacher is not competent, no matter how much training is introduced, nothing will change, and the weakness will stay forever.

Another problem is that teachers do not easily accept all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relating to teaching a non mother-tongue language. They just stick to their old or maybe obsolete ideas and methods. They usually suspicious of the new ones which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

Both the problems are enormous. EteMS was implemented in 2003,by the year 2008, the first group of primary students will be entering the secondary school. Can the Ministry make sure that all the teachers will be competent and full of confidence to face the new challeges?

As we all know, the official answers are less assuring if we look at the past experience. The EteMS are good programmes, yet they do not live up to our expectations. Close observation shows it is the teacher who is not competent enough to handle all the new materials.

Frankly speaking, as teachers, we have been assigned to mould students to what the nation demands, but regret to say we still need to undergo high calibre training, but yet we do not received such training. Maybe my academic qualification for English language does not make up to be chosen as a competent EteMS teacher, who are entitle to receive extra incentive allowance since the year 2003.

In addition many a teacher has no interest to teach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English, especially in a vernacular school , but most of them were assigned to do the job, just because the school headmaster thinks he can and he possesses a qualification. As time goes by, he knows what is the minimum expected of him. If a student fail the all the tests, nobody will cast a glance at him. Most likely they will point their fingers to the 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