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星期五

沆瀣一气

      《卓越全球和平论坛》终于2005年12月15日至17日在吉隆坡成功召开讲座会,吸引了百名听众,座无虚席。

      12月17日以马来西亚前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为首的12名国际知名领袖在会上一致通过并签署了14点宣言,同声谴责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今天12月18日,《南洋商报》国内新闻版有关报导该

      明眼人一看大标题“不要战争只要和平”,就会明白这是一项深具意义的反战集会举动。大会议决在我国首都吉隆坡设立永久秘书处,方便推动落实反战维和的各项宣言。可是这个有意义的议决案却被编者有意无意否决了。

      “沆瀣”这个词并不带贬义,但是“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

      这是唐朝流传下来的成语故事。唐朝盛行科举,唐僖宗时,有一个主考官名叫崔沆。有一个应考生叫崔瀣。他一举考取了功名,并且马上三级跳顺利当上了高官,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其他考生见了眼红,不免怀疑:“崔沆与崔瀣一定有什麽特殊关系吧?”于是当时盛行了一句俏皮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座主指主考官崔沆;门生就是应考生崔瀣了。后来就演变成带有贬意的成语“沆瀣一气”了。这句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众所周知,褒义词带有赞许、尊敬、喜爱等肯定的感情色彩。相反的,贬义词具有厌恶、贬斥、轻蔑等否定的感情色彩。这两种词语的感情色彩会随着社会、个人的道德标准而产生变化。

      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准确鲜明地表达编者对这项义举的强烈感情;错用了成语,反而会造成读者误解和猜疑,看了这新闻,心里不禁想问:编者到底是赞许还是轻蔑和平论坛宣言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