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当初守规矩,今日情趣多

想当年身为母语班老师,三句不离本行,鼓励学生阅读报章时,免不了会引经据典,什么熟语都套上了,耳熟能详的有“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结果学生也能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听他们的口气,他们并不以为然,或许是他们的阅历与人生经验尚浅的缘故,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把老师的苦口婆心,谆谆善诱当耳边风。


如今要是老师们也在课堂上引用这些陈腔烂调来佐证多阅报的好处,肯定教学生们笑掉大牙,因为如今已是电子资讯一日千里的时代,也有人不用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获取资信,他们选用无线上网,弹指间什么讯息四通八达,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使人大开眼界。可是回想起自己这唯一终身的爱好——阅读报纸,就不能不想起启蒙老师——李汉槎校长。

1959年,李校长在母校积极鼓励学生阅报。 他规定五六年级高小全体学生必须天天阅读报章,每逢星期一下午五点半开周会时,照例会在报告校务后,或训话前,命令四班高小学生不分男女上讲台上向全体师生报告该周的新闻。这时礼堂前面,鸦雀无声,连掉在地板上的针也仿佛可以听个一清二楚。我身为五六年级的学生之一,意识到危机在潜伏中,随时有爆发的可能,转瞬间,满脑子都是万一叫到自己, 该怎么办?尤其是当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时,该如何应对?想着想着总希望时间快点混过去,再不然希望突然下起一阵骤雨。再斜视自己左右前后的同学, 个个早已吓得额头冒冷汗,有的手脚打哆嗦。谁敢借口解手的就先上讲台。



每次周会总有同学被叫上台去,有些同学在台上声音颤抖得好厉害:有的人结结巴巴,期期艾艾;有些人吞吞吐吐, 口齿不清,阴阳顿挫不明的大有其人。一挨过六点的放学钟声,大家心上的大石头才安心放下,大步跨出校门口,轻松拎着书蓝子往家的方向奔跑。

当时的所谓“新闻报告”就是李校长用心良苦,订下学生阅读报纸的规矩 , 而我们摄于校长的威严与教诲,下课后一有机会就会争先恐后到狭窄的阅览室去熟背昨天的《南洋商报》或《星洲日报》,有些同学迫不及待,捷足先登,拿到报纸就找短小的时事新闻来抄,然后回家再背熟它,准备应付下星期一周会的新闻报告。要不然被点名时报告不出来,可就要挨藤鞭或下课时被罚劳作——检全校草场的纸屑。

由于怕被校长处罚,被动的习惯逐渐变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此我自动自发想看报纸了,可是家穷没办法长期订阅报纸,于是我一有机会就到咖啡店去借阅报纸,似懂非懂,从社会新闻看到小说连载,甚至社会服务版贵夫人信箱也没放过。

由于我不曾在她的咖啡店里喝咖啡,后来咖啡店的老板娘就故意刁难我,每当我想走进咖啡店时,她明知故问大声问我要买什么?我向咖啡店扫描一下,发现没有报纸的踪影,就及时回头止步。

当时买杂货卖米买糖等都用报纸包裹,后来我开始在家收集旧报纸,然后再向咖啡店老板交换旧报纸,这样老板娘就不再向我抛白眼了。

1967年我开始当临时教师,在学校就常常与报章杂志打交道,与同事交谈的课题内容总是牵涉到社会新闻与时事的演变。后来在1972年我开始从英文教师变成华小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我就大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当然也在班上发起订阅报纸,补充阅读刊物的不足。我自己开始学习写作,也将习作投到《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的副刊去,结果都有收获。小学生们在我这个校内出版主任的精心策划,积极的鼓励下,也在学校的壁报发表习作。我又将学生的习作润饰一番再投稿到两大最畅销的华文报馆去,结果先后学生的作品一一刊登了,小瓜们雀跃万分,个个跃跃欲试,整班写作的士气高涨万丈。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渐渐形成一种风气,真是初出茅庐的我所始料不及。

接着,我把所有学生已发表过的作品剪贴在马尼拉卡片上,挂在班上的阅读角落,让学生自由翻阅。当时小学生的投稿热潮鼓起后,学习华文的兴趣特别浓厚。当学生们接到三块钱的稿费时,兴奋,激动仿佛丛他们的言语间反映无遗。身为人师表的,能不为学生的丁点成就而感到自豪吗?

1975年,当时教师的薪水是两百五十块钱,要养老婆和孩子,没办法只好兼任《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的驻边佳兰通讯员,待遇以稿计酬,刊登的新闻相片另计。这样我就有两分免费的报纸可看了。身为小小的文员,任重道远,我是感到多么的荣幸与自豪,为人师表,教育群众,服务人群,启迪民智。

直到现在从教育界退休后,生活中就教人感到欣慰的事是有多份报纸任我随时翻阅。偶尔也剪报收集资料,以供参考。近来开始阅读各报文艺版,副刊好多感性的小品,我更不会放过。其实我更喜欢阅读各报的感人故事, 尤其是真人经历,更能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在此物价高涨之际,家人唠叨我不该订阅太多份报纸,可是她又怎能了解个人的爱好就是阅读副刊的佳作,那么教人爱不是释手,一天不读报,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现在我一刻不阅报看书,就会觉得日子苦难挨。做为现代人,幸亏有电脑与互联网的发明,可以补足个人生活心灵真空,再加上有部落客的浏览,更令人不觉得精神空虚。如今,阅读报章已成为我终身的情趣,也是个人的精神寄托,了解社会的体现,局外人根本不能体会个中的奥妙。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我干完了!死爸爽!”

大女儿来探望老人总会带些点心。今天也不列外,带了红豆汤与糕点。


孙女将红豆汤喝光了,拿空碗对我说:“阿公,你看,我干完了!”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你说什么?”

“我干完了!死爸爽!”

天啊!把红豆汤喝完说成“干完”从我孙女口中说出来,我感到不可思议,文质彬彬的小二生她从哪学来有辱斯文的粗俗语言。

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又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今的学校也变成社会的大染缸了,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教师与家长平时应该多注意校园内孩子的言谈举止,尤其是渔村乡镇等地区。思想单纯的孩子还不能分辨对错、好坏,他们由于好奇,往往很容易全盘照收,结果轻易受方言土语影响而不知,目濡耳染,潜移默化,假于时日,他们出口成“脏”也习以为常了,那时才来教化恐怕太迟了!

这使我想起六十年代在念小学时,方言与华语通行,学生自然而然把住区或家里的言语习惯带来学校,尤其是成人相骂时所用的粗俗方言,总是与男女生殖器官有牵连,所谓“相骂无好话,相打无好锤”,正是这个意思。

有一天两个同学玩耍时起冲突,对方竟然开口称呼S是XXX的孙。S觉得自己的阿公受侮辱,自己委屈就向老师投诉。这位女老师就盘问S对方骂什么。当时只有九岁的女生心直口快就如实相告“XXX”,怎知老师竟然掴了她一个耳光。 这件往事一直深刻烙印在S的脑海里,后来发展到辍学为止,盖因传统的渔村家里重男轻女,身为穷人家的长女不读书,家里就多了个帮手。这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小女生就是我孙女的外婆。



如今,我深深觉得孙女在郊外渔村受教育,一向不重视教育的学生家长背景龙蛇复杂,孩子是白纸,在成长过程难免会受学习的环境色彩所影响。当然,本地电视台近来为了收视率增加了好多方言节目也是导致学童产生语言不文明,甚至低级媚俗的因素之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许外孙女的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已受影响,我就借此跟她沟通,及时纠正她,勉励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确、规范的华语交谈,并且鼓励她勇敢纠正同学不正确的言语习惯。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超然的语句

能成大事的,都是情緒管理專家,


有永不抱怨的思維。

1. 有人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碴,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麼?”

余沉吟片刻,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中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中可以沒有他。”

2. 有人問畢卡索:“你的畫,怎麼看不懂啊?”

畢卡索說:“聽過鳥叫嗎?”“聽過。”“好聽嗎?”“好聽。”“你聽得懂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句能穿透心

1. 被恨的人沒有痛苦,恨人的人卻終將遍體鱗傷,所以,絕不去恨人。

2. 緣分是本書,翻得不經意會錯過,讀得太認真會流淚。

3. 不同傻子爭辯,否則就搞不清誰是傻子了。

4. 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

5.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6. 錢有兩種:花掉的是錢,是財產;沒花掉的是“紙”,是遺產。

7. 長得那麼美那麼帥氣,自己卻不知道,這就是氣質;那麼有錢那麼有才華,別人卻不知道,這就是修養。

8. 把脾氣拿出來,那叫本能;把脾氣壓下去,那叫本事。

9. 簡單的事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10.

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

11.

有時候,雖然能想明白,但心裏就是接受不了。

12.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找對了人,他包容你的不足,並愛著你的一切。

13.

心結如果真的打不開,你就給它繫成個花樣,其實生活就是這樣。

14.

誰走進你的生命,是由命運決定;誰停留在你生命中,卻是由你自己決定。

15.

不解釋的,才叫從容。不執著的,才叫看破。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16.

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17.

讓你難過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能笑著說出來。

18.

我羡慕的不是風華正茂的情侶,而是攙扶到老的夫婦。

19.

不埋怨誰,不嘲笑誰,也不羡慕誰,陽光下燦爛,風雨中奔跑,做自己的夢,走自己的路。改變自己人生的人永遠是自己。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你看,我干完了!“

大女儿来探望老人总会带些点心。今天也不列外,带了红豆汤与糕点。


孙女将红豆汤喝光了,拿空碗对我说:“阿公,你看,我干完了!”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你说什么?”

“我干完了!”

天啊!把红豆汤喝完说成“干完”从我孙女口中说出来,我感到不可思议,文质彬彬的小二生她从哪学来有辱斯文的口语。

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又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今的学校也变成社会的大染缸了,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教师与家长平时应该多注意校园内出口欠文雅的孩子,尤其是渔村乡区等。思想单纯的孩子容易受方言土语环境的影响,目濡耳染,潜移默化,假于时日,他们出口成“脏”也习以为常了,那时才来教化恐怕太迟了!

这使我想起六十年代在念小学时,方言与华语通行,学生自然而然把住区或家里的言语习惯带来学校,尤其是成人相骂时所用的粗俗方言,总是与男女生殖器官有牵连,所谓“相骂无好话,相打无好锤”,正是这个意思。

有一天两个同学玩耍时起冲突,对方竟然开口称呼S是XXX的孙。S觉得自己的阿公受侮辱,自己委屈就向老师投诉。这位女老师就盘问S对方骂什么。当时只有九岁的女生心直口快就如实相告“XXX”,怎知老师竟然掴了她一个耳光。 这件往事一直深刻烙印在S的脑海里,后来发展到辍学为止,盖因传统的渔村家里重男轻女,身为穷人家的长女不读书,家里就多了个帮手。这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小女生就是我孙女的外婆。



如今,我深深觉得孙女在郊外渔村受教育,一向不重视教育的学生家长背景龙蛇复杂,孩子是白纸,在成长过程难免会受学习的环境色彩所影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许外孙女的华语已受污染,我就借此跟她沟通,及时纠正她,勉励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确、规范的华语交谈,并且鼓励她勇敢纠正同学不正确的言语习惯。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银发族为了弥补年轻时无法环游世界的遗憾,尽管老人年事已高,还是凭着个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勇气走遍全世界,让我有所领悟。我们一生中就有无数的梦想,纵使遥不可及,也应该竭尽所能努力去实现,否则最终才恍然大悟自己已虚度岁月,后悔莫及也枉然!


我退休后连续四年当合约老师,七年前就开始当任代课老师,仿佛回到当初出道时也是从女老师生产代课开始。退休后,除了出国旅行,有校长来电要我代课,我随传随到。被人需要的满足感是挺过瘾的,我也乐意帮助别人解决一些问题,我略懂华、巫、英三种语文,各科的PCK尚能掌握,因此,在教学方面游刃有余,校方行政人员不必更改授课时间表,省却拔一发动全身的麻烦。时兴的ICT还是懂得一些,不至于在新的教学辅助教具方面落伍, 评估学生学习进展方面,什么Band,Descriptor,Evidence虽是繁杂琐碎一点,可是万事起头难,只须稍加拟定计划,按部就班,然后循序渐进,什么艰难困苦都可以一一迎刃而解。

这七年来,常有女教师生产,我先后断断续续到四五所华小当代课老师,除了语文科之外,就是科学与数学,这些都是我喜欢的科目,到那一所学校教学都可以适应。由于自己年近古稀,学术资格不高,为人随和,可以轻易与年轻的老师沟通,课业方面的协商与合作也没有难题;平时与活泼可爱的孩子思想沟通,情感交流,没有隔阂,预期教学效果方面往往能顺利水到渠成。

我一向喜欢孩子,总把他们当着是自己的孩子来教导,打骂方式成了历史,如今我用激励的方式开导他们,将家里孩子们用过的故事图书鼓励他们阅读。我到那里,图书、铅笔、胶擦等就送到那里,心里总是希望有一天,他们这些秧苗快高茁壮,成为有用的人,那我这园丁就更有成就感了,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我的信念。

能有机会重返校园过朝有规律的生活,让我觉得日子过得更充实的,对社会群体更有归属感与使命感。我很珍惜学校给我的厚爱,使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利用的价值,因此更要发挥乐业敬业的精神,并且乐此不疲。

由于自己是空巢老人,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一次女儿提起我当代课老师的事,她以为我钱不够用,我也坦诚告诉他,我愿意奉献教育工作,是终生兴趣的体现,这与我一向爱好阅读书报一样,根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如今不受屋贷债务束缚,每个月的退休金足够我俩过写意的日子。

由于身体还健康,教一、二年级体育体操时,我也能追、赶、跑、跳;一些低年级的孩子身体太胖,一些动作作不来,我还能亲自示范。这不是逞强不认老,平时坚持键身运动,体质无形中起了作用。我有能力自己驾车上班工作,孩子更以我为荣,他们可以在职场上拼搏,对我了无牵挂,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回想1997到2002年间,我在市区女校当学生事务主管,学生千三左右,如今在全校三十二个学生的微型华校教书,回想起十多年前一班四十多名学生到每班六、七个学生,甚至一班一个,百年树人的教育原理还是一样,日常教学工作、备课、教案、记录,繁杂、琐碎的事务等丝毫不马虎,这不就是“有教无类”作育英才吗?

年初开学日报到,隔天一大早,就有一名教育署的官员到我班上突击视察教学,向我索取教学记录簿。我到办公室拿来给他审查,他只是签名后就走人,我顿时感到有点纳闷。去年也有校长要到我授课的班上视察教学,我没异议,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泰然处之,即使有点紧张,不到半小时就过去了。过后有同事议论纷纷,为我打抱不平,我谢绝了好意,告诉他们以前我也照章行事,奉命视察下属老师教学,如今临老教书被视察不就是“你剃人家的头,人家也剃你头”吗?顺利成章,一点也不稀奇。

今年八月,我又到郊外圣摸那代课,这所小学的图书馆门前悬挂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名言:左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右边还有东汉张衡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这两个合起来四千多岁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人生经验真好就是我这一生座右铭。

人生没有用不到的经验,生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肯学习的人才会不断努力获得知识,尤其在这信息一日千里的时代,这些新事物足以将我们的眼光带到一个无可限量的境界,更何况终生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锻炼的人,大脑不易退化,无形间获得延年益寿,对人生更有满足感,成就感,何乐不为呢?

很多人总会被别人的意见影响,亲朋戚友,父母兄弟,问题是你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可以肯定的就是我们都不是父母的续剧 ,也不想成为儿女的前传,更不是朋友的外传,只有自己需对这一生负起全责,所以必须珍惜今生,活在当下,积极、勇敢把美梦追下去,直到美梦成真为止!

那年那事,如今我全懂了!

二十世纪初期,父亲与二伯父从潮汕飘洋过海来谋生,几经波折终于在马来亚柔佛州破舯舡新村落户,后来父亲娶了在胶林割胶的妈妈,婚后夫妻俩就经营杂货店。


孩提时,爸爸每晚收店后总是在大光灯下滴滴答答打算盘,然后用毛笔在流水簿上记帐,妈妈依照爸爸的吩咐将卖剩的鱼类,通常是用白鲳鱼煮鱼粥给家人当宵夜。

对照父亲平时的言谈举止,他好歹在唐山也曾经读过几年书,所以每当一家人在餐桌上时,他就滔滔不绝讲起他在祖国的人生经历:养猪种菜,卖菜被鹅追逐,放鸭到池塘捞鸭蛋,制作绿豆糕;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来自《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

我爸管教子女相当严格,平时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谁都怕他三分,他喝酒时就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教算盘时如果我的口诀错了,或是算盘拨错了他就用手敲我们的头部。有时他也在餐桌要叫我们跟着他念李世民的《百字箴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耕夫役役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由于五十年代乡村地方文明物资短缺,除了学校,根本没有其他地方可以看到书本。可惜我母亲目不识丁,童年的精神粮食就是依靠爸爸亲口讲述他故乡的种种传说故事,尤其是那凄美的《姑嫂鸟》,寓意深刻,更使我至今难于忘怀。这段承载着一家人温馨、和谐、美好的回忆是我人生沧桑、怨愤郁结的转捩点。

我很喜欢听爸爸讲故事,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他的所讲述的故事总抱着怀疑的态度,或许因为身为子女的不太了解他在祖国的出身与经历。尤其是当他惨淡经营的杂货店生意逐渐走下坡,几经挣扎,回生乏术,债主不停上门催索,看在眼里,就是一家人凄凄惨惨,到头来还是不得不将店的经营结束了。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向外公求救,让她带着我们我们兄弟姐四人,在凌晨到胶园割胶。凌晨,妈妈最早起身淘米煮饭,等饭一熟就用筛将饭粒装入食格里,加一粒昨晚煮熟的咸鸭蛋或一片咸鱼干,就可以带着步行去胶园待休息时食用,留下来的稀粥就是午餐餐食了。

当时,妈妈常要我去赊账籴米。为了一家人的肚子,我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到附近杂货店去,常遭白眼,已习以为常,旧账拖欠太久,店主对我喋喋不休,再三警告要付账了才能赊账,我明知家人理亏也只好哑忍,回家从不敢告诉父母亲。

有一回,由于我拖欠学校学费图体费太久,被班主任命令即刻回家向父亲要钱。无奈回到家,眼看父亲还自斟自酌在喝酒,我还没开口就被痛骂一顿。隔天,割了胶回家后,草草吃了点稀粥就想上学去。临走前再向他要钱交学杂费,他居然大发脾气,大吼一声,随手将我的书篮强过去,使劲一抛掉进五脚基外的沟渠里。爸爸突如其来的情绪转变使我痛苦哭泣不已。左邻右舍莫不向我家门张望,了解父亲个性的人,谁也不敢前来规劝。——这是我这一生最痛心疾首的一件尴尬往事。

可见,生意的失败对爸爸的确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他好像经不起这个挫折,沮丧、消沉让他成天愁眉苦脸,甚至借酒消愁,还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这种废话。从此,出门回家不但再也没有手信,只有醉醺醺的样子,教人觉得恐惧害怕,大有“山鱼欲来风满楼”的预感。他总把怨气、晦气强加在妈妈与我们这一大群孩子身上。因此,爸爸在我们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开始损毁了,我们一家人开始躲避他,他一喝酒不是假睡就是借机溜走。连带他讲的姑嫂鸟从半信半疑到不信还疑,就当作爸爸信口开河,虚构瞎编的故事。

今年八月中旬,我应邀到圣谟那巴力双倪新华学校去代课。一早驱车到校,校园一片静谧,礼堂前两排的棕榈树叶随风微摇,像是向我招手,表示欢迎。我一下车,耳畔传来父亲口述鸟叫声——“嫂咕,嫂咕”(用潮州话发音)。这一刻,我对父亲口中姑嫂鸟的亲切感就有识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此刻的心情颇似欣赏一幅“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山水画,怎不教人赞叹造物的神奇,真善美哉!

这时我发现这里好像不陌生,只见校园四周树林环抱,一片片青葱翠绿,微风拂面,鲜爽的空气沁入心脾,令人精神抖擞。

乘着时候还早,师生还没来,我即刻蹑手蹑脚随着鸟传来叫声的方向跟踪,希望看一看传说中姑嫂鸟艳丽璀璨的样子,一来还原我对父亲的尊敬的形象;二来对我午夜梦回,梦牵魂萦的姑嫂鸟的形象化、人格化有一个清楚的交代,彻底的了解。

可是,事与愿违,在二十多天的追寻、探看,终究是听到姑嫂鸟的啼叫声,就是看不到它的庐山真面目。服务期限结束离开新华学校时,我有点遗憾,失落的感觉。

在代课期间,我执意寻找姑嫂鸟的举动自然引来学生的好奇,他们纷纷向我问明来历。我就将父亲当年口述的传说一五一十说给学生们听,当着重温旧梦,也唤起自己当年对父亲的误解,该有个了断。

想当年,我刚出道是在风云激荡的七十年代,意识形态阶级化,对父亲祖国的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同情弱势群体,业余也参与文谊活动,个人安危就变成他牵肠挂肚的烦琐事。后来逐渐了解,为了生计,离乡背井“放逐”到边佳兰去当临时教员也是父亲的主意。可见他用心良苦,为了我的前途,他到处拜托求人,而我还被蒙在鼓里。如今往事如烟,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对先父我深感歉疚。

依稀记得爸爸讲的民间传说就是——古时候在潮汕有一对姑嫂与母亲相依为命。姑嫂两人心灵手巧,工艺精湛,她俩刺绣花草鸟兽,莫不栩栩如生。她们都很孝敬瞎眼的老母亲。由于家境不好,一日三餐煮饭时在饭熟时就用竹筛把饭粒捞(潮州音hou)起来就变成白饭,剩下一些饭再熬成稀粥了。婆婆吃干饭耐饥,姑嫂两人只吃稀粥。

姑嫂两人感情融洽,经年累月嫂嫂已把刺绣花草鸟兽的技术传授给小姑了,唯独没有把黄梅花的刺绣功夫传授给小姑,那是因为嫂嫂自己根本没有亲眼看见黄梅花盛开发的样貌形状。

除夕晚上,就是山林黄梅花盛开的时刻,听说黄梅花也是一开即谢,机会难寻。好胜的小姑就瞒着妈妈带着划规悄悄出门去寻找黄梅花。临走时,再三交代嫂嫂淘米煮饭记得捞饭孝敬母亲。

小姑凭着个人坚强的意志,历尽千辛万苦的寻找都找不到黄梅的踪影,不幸的是小姑竟然被老虎叼走了!过了时辰,嫂嫂在家觉得不妙,淘米煮饭后就慌慌张张去寻找小姑,这时风呼呼,黄梅树叶沙沙响,嫂嫂一面找一面喊叫“细姑!细姑!”叫得她精疲力尽,终于在黄梅树下的草丛中发现一只锈花鞋、花规。花规上的鲜血滴透了杨梅花。顿时嫂嫂呼天喊地,痛苦流涕,走遍山林寻找小姑的尸体带回家。这时树林里竟然听到陌生的鸟儿啼叫的声音,叫声是那么凄怨、悲切。嫂嫂听起来简直撕心裂肺,原来小鸟就是小姑的化身,此时她正在叫“嫂咕!嫂咕!”原来小姑还在催促她快回家捞干饭,服伺家婆吃早餐。从此,潮汕人就把这美丽的小鸟叫做“姑嫂鸟”。美丽的传说至今在潮州家喻户晓,甚至搬上舞台,表扬子女儿媳孝敬父母,歌颂姑嫂和睦相处的美德。

如今父亲离开我已有二十六年了,当年总以为他凭空捏造民间传说故事也已成了过去,而他当年留下的算盘与古款打字机还存在,我破旧不堪的报生纸上遗留着是苍劲有力的毛笔字——我的阴历出生时辰。字迹像尖刀,铭刻在我心坎里。此情犹可成追忆,缅怀父亲当年处心积虑,却被身为子女的误解了,造成彼此之间的鸿沟逐渐扩大,就变成冷漠、隔阂。

星移斗转,事过境迁,午夜梦回,辗转难眠总想起姑嫂鸟凄切的啼叫声,父亲讲故事的往事历历在目。如今自己对文学的执著、对汉字的迷恋、对写作的热爱,难道不是父亲一手启蒙、启示、启迪而来的吗?虽然我做不成父亲刻意要我成就的书记或商人,可是却造就一名高不成,低不就的华校教师,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不就是我父子俩现实的心路历程?

我真没想到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产生的影响既深又远,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承载着我父子两人美好的回忆。虽然我对父亲讳莫如深,敬而远之,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就越想念父母当时对我们的好。我母亲在五十五年前溘然长逝后,父亲一个鳏夫,孑然一身,含辛如苦养育六个孩子的恩情重如山,遗憾的是我们再也不能报答他们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逢年过节在家祭时的心声祷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