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黄昏。海滨。牵手

七十年代,我在柔佛州东南部海滨一所华校教书,学生三四百人。为了提升学生的国语与英语的水平,校方安排老师给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辅导两科非母语。负责辅导的导师轮值必须在晚上七时到九时回校授课。

我是英文老师,又住在距离学校不到百码外的宿舍里,责无旁贷,每逢星期一与三,晚饭后就要返校服务。

由于学校后面就是浩瀚的南中国海,我们这些离乡背井来到四湾岛教书的年轻人莫不喜欢到海滨沙滩溜达,逗留,坐在树荫下的长凳上,看看海,想想家人。这段看海的岁月令人难以忘怀。 黄昏,潮水退了,在柔细的沙滩上,漫无目的的俳徊,把鞋底烙印下来,聆听海涛一阵又一阵。曾几何时,夕阳衔着远山,艳红的光辉映照在鱼鳞似的海面上,随着波涛闪烁,滚动。 这时,海滨是那么宁静,安详,柔和。海风,轻盈又柔和,一阵又一阵吹送,凉意沁入心扉,教人舒畅,陶醉。

流连海滨的人,面对海阔天空,心境豁然开朗。人生的旅途尽管是多么坎坷,崎岖,我不怕迈步向前,何况脚底下是一片柔软的沙滩呢?脑海里又浮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万千的诗句。眼凝视远山,心赞美造物,如痴如醉,仿佛沉迷在忘我虚无的境界。

突然间,从四方八面涌来了一群学生,跟随老师们一起到海滩上散步,幸运的话还可以捡到美丽的贝壳。一群男女学生簇拥着老师,七嘴八舌,他们都想靠近老师,以能牵到老师的双手为荣。

“老师老师,牵牵我。"羞涩的男班长光国喊着。眼看老师的手已没法腾出来再牵他了。 " 真不害臊,这么大了,还要老师牵你,羞羞羞。”突然“碰”的一声,摔倒在沙滩上,“哗”的一哭了。这时,老师止步向后望,一个箭步,伸出手牵胖嘟嘟的宝珍,只见她眶噙泪,不敢哭出声来。手肘被沙砾擦伤,不碍事。哄一哄竟然破涕为笑,这是,其他同学见她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大家异口同声叽笑她。她不自觉含羞莞尔。

“当!当! 当!”校园传来预备钟声响起,那翩翩飞来的海鸥,从眼前掠过,朝椰林方向投栖。隐隐约约的归舟,载着渔夫劳累的身躯就要靠岸了;晚霞已被黑布幔所笼罩,天边的余晖渐渐收敛了,宇宙逐渐黯淡下来。校舍周围已是万家灯火,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落。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漫谈“三代牛马”

华人社会流传一句话——富不过三代。虽然我不是富人,但是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接触的确实千真万确,一点也假不了。

第一代的华人南来披荆斩棘,开疆辟地,刻苦耐劳,创造了一片片绿洲,然后安居乐业,世世代代定居在马来西亚,子子孙孙自然生于斯,长与斯,死于斯,这是一般的现象。任谁也抹杀不了事实。

第一代祖先瓢洋过海当猪仔的华人居人篱下,忍气吞声,作牛作马。他们身在异乡拚命工作赚钱养家活口,勤俭储蓄,投资买产业。“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真伟大!

第二代华人二世祖利用祖先或父母的产业继承权益,获得现成的利益,手上有大把钞票就生活奢侈,甚至买牛买马,大事扩充置业,正像台湾前总统陈水扁自称是 出身三级贫农,他当总统时,他的公子陈致中,仿佛全台湾的人欠他老爸的钱一样,有人自动汇大笔款项到他们家族银行户头里,由他任意挥霍。宝贝儿子这么阔绰,使前总统夫人吴淑珍当心唯子乱花前台湾选举结余款,“用得很阔开,一直撒,才汇到外国去”,在国外投资大买产业。这个据说刚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律师,也是前台湾的第一公子哥儿在待业中就出手多么阔绰大方。简直匪夷所思,真可叹!

到了第三代子女,又可以看见子孙为家族的产业忙碌了。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走投无路,只好卖牛卖马,变卖祖宗流传下来的产业了付还赌债。真可悲!

诸位,这就是华人的传统美德吗?辛辛苦苦创业,痛痛快快置业,痛痛哭哭毁业!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贪杯误事

有一句话说:“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话中的含义浅而易懂,色是诱因,酒也是诱因之一,只要我们意志坚强,经得起引诱或诱惑,就可以避免铸成大错,误人误己。

普通人喝酒有多种原因,心灵空虚寂寞的人喝酒,尤其是孤独的人爱喝酒就更加要注意了。独斟独饮没人陪伴真孤单。心里有话又没有倾听的对象,不把心中的块垒倾吐,自己永远会生活在愁闷痛苦的深渊里。我觉得四弟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上个星期日,儿媳及女儿老婆相约出门去, 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好生寂寞难耐,自斟自酌一阵后,走出家门,越过马路到外乡人聚居的宿舍去找人聊天谈心。越南人好客,竟然将自酿的家乡白米酒款待他。三小杯(祭祀神明用的杯子)下肚,觉得酒醇味浓,欲罢不能,竟然要求更换大的杯子盛酒喝。喝酒最忌空肚子,又没有下酒的菜饭或佐料,这样没一会儿就醉倒了。还劳驾越南人七手八脚,半搀半拉才送回家。

傍晚家人回来后,发觉他醉酒后的情势与以往不一样——不省人事,小便失禁,家眷担心不测,于是就把他送进核心医院。院方急救人员把他送入深切苏醒室观察急救。发现他只是沉睡不醒,轻敲他的胸膛,没感觉;喊他,也没反应,护士量血压,记录心跳141/93,医生从我们口中获得一些信息,就继续给他吊盐水。

隔天据侄儿斯凯说,他老爸凌晨三时清醒后就一直喊着要赶快回家。他有点怪家人把他送入医院。一个非常自卑孤僻的人就是不肯承认自己贪杯误事。当天我与大姐在早上九点去探望他,好言相劝,希望他记取这次贪杯出丑的经验,好自为之,不再给时时关心他安康的家人操心了。

但愿如此,谨此祝福他。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酒话连篇

喝酒是人生的一种一种享受。不是喝酒的人根本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孩提时,父亲酒一喝多了,话也跟着多起来,骂人打人就是在酒后才出现的一种现象。作为儿子的观言察色后,不想惹麻烦的就找机会开溜。要不然就要被逼听他说酒话了。常听人家说,酒醉三分醒,印象中唐朝大诗人李白“斗酒诗三百”,可见我父亲是多么欣赏他。时常一喝酒就会向我们提起诗仙的趣闻轶事,使我们对诗仙有一点深刻的印象。

或许我们五兄弟都是受父亲基因遗传的缘故,尽管喝酒的习惯迥异,但是有一点却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喜欢喝两杯;逢年过节,总少不了聚一聚,叙一叙,喝一喝佳酿美酒。只是还没有养成酗酒的恶习,误事损人又伤身,更连累了家人,得不偿失,避之则吉,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这可能与童年父亲酗酒,身为子女的间接受害的阴影有连带的关系吧。

记得七十年代五年级华文课文传授一首唐诗——《曲江二首》内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作者诗圣杜甫做官很不如意,任职左拾遗时竟然靠典当衣服来还酒债。可想而知,当时他的情绪是多么消极灰黯。诗人凭籍此诗感叹生命的无常,一个人能活到七十岁并不简单。既然来日不多,何不及时饮酒作乐,纾解心中的郁闷与挥之不去忧愁呢?李白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意豪迈,语气慷慨激昂,从这形象生动,传诵千古的名诗句,不就证明了名人与忧愁有解不开的纠结吗?

李白和杜甫可说是一对难兄难弟,李白放浪不羁,杜甫谨慎持重,两位名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嗜酒如命却一样。李白孤零零时总觉得寂寞空虚,于独斟独饮,无人陪伴,所以他在《月下独酌》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所谓的三人就是李白自己,明月与诗人的影子。

怀才不遇的李白有无穷的愁闷与失意,他在《月下独酌之二》吟诵道“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诗人认为只要喝下三杯酒,就能通往美好的人生大道; 喝下一斗酒,便可使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仔细品味这两句诗的涵义, 不难了解李白好酒的程度,诗仙从喝酒领悟人生大道理,令人提升到超然忘我的境界。

最后要谈的是李白所写的五绝《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想不到李白因饮酒而结识酿酒师傅纪叟,且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即使纪叟已故,生死殊途,从诗中字里行间,李白对他还是流露出深深惋惜怀念,他不禁要想知道,在阴间还酿老春酒的纪叟,李白还没死,酒要卖给谁?诗的意境隐约意味着知音何处寻,伤感强烈,感情真挚自然,让人深深扼腕哀叹不已。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冯生,我敬您!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我必须到三楼5青班去上英语课。正巧5青班的主任向我要五分钟,以便向学生交代事情。

我只好依栏眺望。炎阳高照,棕榈树纹中风不动,热气使人浑身难受。这时一辆国产车从校门外向楼下奔驰而来。车停泊了,从车内出来的竟是好久不见的冯生。我正感到纳罕,只见身子矮小,头顶光秃发亮的他,手脚干净利落的打开后车厢,然后取出两大包的书报,锁上车门,随即两手各提起一叠沉重的书报走进楼下课室,然后登上梯级一步一步到二楼办公室去。

“冯生不是已经退休十多年了吗?”想着想着又回忆起四十多年前与冯生结缘的由来。

“ 冯生”就是1965年我与一撮中学的好朋友称呼他“冯先生”的简称。当时称呼教师为“先生”,而不是“老师"。当时凿石城英文高级中学的印度籍校长是个沙文主义者,他居然把华文方块字与中国共产党画上等号,坚决禁止在校内开华文母语班,我们只好请求冯生协助。他答应免费替我们辅导应付九号剑桥华文课程X与高级中文,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也为我一人提供报考剑桥九号的中国文学的珍贵资料。当时复印机还没出现,冯生找资料并用手抄写给我们练习模拟考题。可见为了华教,为了传承文化教育,他牺牲了多少代价?

每周与冯生见面请教一次,他都热诚相待,认真教导,谆谆善诱,身教言教,真使我们后生感激不尽。送礼给他,他又不肯接受。如果不是他对传授母语给后辈负有使命,相信谁也不愿负起这吃力不讨好的义务。这或许就是我坚持到现在还不肯放弃华文的缘故吧!

第二次与冯生在一起活动就在潮州会馆。当时他当仁潮青主任,我是文书。由于凿石县人口有三十多万人,有一百多个团结宗亲的华团组织,只是联络情谊,鲜少有推动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冯生与诸位董事的积极推动,精心策划下,1983年10月28日潮州会馆青年组一连三天在该馆镜鸿堂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览,展出佳作有二十余幅名家书法及四十余幅中国山水画。我们希望主办这项艺术活动展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促使其他社团也参与积极推动华裔艺术发展的行列,籍以提高本地美术水准,栽培人才。

第三次与冯生在一起却是在爱群女校,1989年,冯生收教育局器重,被升级当特大型学校的副校长。他负责学生事务凡事身体力行,有条不紊,获得各界的爱戴。我是他下属,觉得他是个非常朴实的长辈,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潮汕人那种刻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

两年以后,冯生就从荣休了。我以为他可以安享退休的黄金岁月了,可是他还是继续供献华教, 在国民中学当任母语班老师,又是我兼课国中的同道。他给同事的印象是老当益壮,精力充沛,脚步稳健,还是保持积极的工作的态度,非常勤奋,亲力亲为,时常到各华小去派送书报,从来不放弃肩负的重担,真教我这后生感到惭愧万分是,他不是为蝇头小利而工作,而是为了学生们定时提供精神粮食,足见他对后生的爱护,这不印证了清朝大儒龚自珍的名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吗?

如今身为弟子的年事多已超过一甲子,冯生也该有七十三岁吧,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观念可就要改了。因为环顾四周,七十岁的人很多还健康活跃, 目前还当任凿石城华文文艺协会的秘书,任重道远,推动文艺活动不遗余力,提携后进用心良苦,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挨这吃力又不讨好的神圣任务, 叫他如何安度晚年?

运笔及此,不禁想起柔佛州教育局华小新课程主任曾月英教我们学苏芮唱的《奉献》,“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给你,我的朋友,我不停的问,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冯生与我关系亦师亦友,加上同事三分亲,我谨此祝福他,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无论您到那里,幸福圆满永远跟随您!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拍照留念

眼看2008学年就快要过去了,又一批小六毕业生快要离开母校了。身为老师的,在此时刻,总会有那一丝丝的惆怅与伤感。这种感觉在拍照时,总是特别强烈,毕竟天下是没有不散的筵席。年年照例还是要和毕业生道别的。师生情,同事缘,一旦离开了相聚在一起的地方,何时能再有机缘相会,可就无语问苍天了。萍聚,无言的结局,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

华校的传统年年都会有师长与应届毕业生拍全体照,立此存照,意义深长。有人觉得是浪费钱,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看法。拍集体照是人生历程的一种写实,是生活的写真记录。个人的成长足迹都会真实的反映出来。假以时日,心血来潮,想回顾来时路,就有得相片可参考了,翻新你的记忆,不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吗?

所谓“雁过留声,蛇过留痕“,雪泥鸿爪,是人生珍贵往事遗留的痕迹。我常常在空闲时,拿出相簿翻一翻,仔细看一看自己当年在相片里的身份地位,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与如今比较是否有提高或改善了,乘机反省也是一件好事。

如今星移斗转,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看一看旧照片里的人物与背景,不禁想起爱群学校理校长的那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而引起哄堂大笑的一幕场景,如今她老人家荣休已久,人去楼空,往事只能回味,正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临时教师

何谓“临教”? 就是临时教师也。

何谓“临叫“?就是临时叫你来揍数。——这里就是指在华小当临时“卡里飞”,饭碗朝不保夕的一种高尚,神圣的崇高的职业。从事这崇高事业的人就是知书达理,修养到家的知识分子,愿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国作育英才,培养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成为国家栋梁。

国家已独立并重新建设了五十年,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华小的师资尚缺的老问题还是不时浮上台面,这是谁之过?认真追究起来,就是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培训局难逃其责。

华人社会与华教团体素来爱高喊口号,什么“与华校共存亡,维护华校传统文化的传承责无旁贷”,可是华校最基本的软体建设却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因为事实证明华校的董家协都把精力耗费在硬体的扩建,满足当地方华团华教领导的虚荣心。

华校师资匮缺耗时未解决的征结是有关当局漠视华校的问题,总觉得华人的问题只要与钱财有关,华社一般上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消极手法解决。柔南一带华校自费上百万聘请临教以解燃眉之急,可见一班。这是长期以来,当局不肯正视问题的征结,把华校师资所需人数系统化,制度化,加以培训就可以见效。总而言之,只要教育部掌门人拿出魄力与诚意,华校临时教师就会获得解决。

回头想想看,即然医院缺乏医生,卫生部到外国聘请合约外籍医生来充数;为甚么不聘请本地的医学系毕业生当临时医生?同样是专业人材,为什么没有经过半点专业训练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可以用临时受薪的方式聘请,而经过大学当局千挑万选出来,又经过五年专业训练的待业医生却还要坐冷板凳?

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

深夜的哀号

1952年,当时我家就居住在破舯舡老铺街上。父亲在凿石城伯父的帮辅之下,经营小杂货店。当时横跨巴力比拉与破舯舡连接的新旁坎南河上的桥梁还没建设。来往两地的小商人就要靠渡船交通运输。当时的公共巴士也只提供服务到傍晚六点。从河边小码头一上岸就可搭三轮车直奔破舯舡。

当时正值紧急戒严时期,听大人所说是黑区时期,每天一到下午六时,人人自危,家家户户大人妇孺都必须自动逗留在家里。有时会有警察和地方警卫队员(H.G) 随时到家里去突击检查,查米粮,查人口。当时的米粮是配给制,每户人家几人配多少米粮都有登记。

当警察局的铜钟警号一响,查米官随着警察与兵士荷枪实弹埃家埃户去查米桶的存量,交代不清楚的就会被押上军车载走去吃黑豆饭,人人莫不感到十分恐慌失措。有时三更半夜,又有敲门防范检查,搞得人心惶诚惶恐,鸡犬不宁。

我家妈妈更是可怜,尤其是当我爸爸下坡办货来不及回家,她一妇道人家更是整夜忐忑不安,既要照顾五个小孩,又要照顾店面,还要面对当局 虽时的突查,真是苦不堪言。虽然我是个小孩,总被大人哄骗过,可是脑海中还是很清楚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大人们更是紧张兮兮,见人便问有没有听到半夜枪声。

半夜三更,当我和兄弟们正在木板上酣睡时,爸爸把我们从床上拖下地板,低声要我们安静的躺着,“嘘嘘嘘,山老鼠,山老鼠出来了,安静安静,不可以出声!”顿时我们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大家静若寒蝉,仰伏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正当我们睡眼惺忪,半懵半醒,睡意正浓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卜卜卜”的枪弹声,“乒乒乓乓”的子弹穿透锌板的声音。一阵脚步声紧随着一阵脚步声匆匆忙忙的走远了。不久就听到公鸡的啼叫声,爸爸千交代,万交代不让我们出门, 他自己手臂戴上警卫的表志后就往外跑,去刺探消息。

原来老街铺杀猪的独生子被山老鼠打死了。他就死在一片香蕉树林旁边,死状相当恐怖,据说被开了好多枪。我邻居那个村长也已不知去向。众说纷纭,有人说开卖米铺村长整家被翻箱倒柜,被搜查一通。

天亮了,军车和警车来了。街头巷尾都是军警人员在动员,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人人惴栗不安。时而警号一响,在老街铺唯一的马路上集合,然后检查户口,家家户户,携老带幼,坐在路上接受政治部人员盘诘。我虽是未入学的小孩,也深深体会到大人的怨烦与无奈。

当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脑海里竟是一大堆大人嘴里的人物形象,村长失踪,米铺老板被逮捕,警局也出事了,总而言之,谣言传闻,议论纷纷,甚嚣尘上。突街头隐隐约约听传来有妇女凄惨的号啕,那种痛苦的哭诉多么撕心裂肺,“水牛啊,你快回来呀!妈在等你啊! 你还不回来啊!”

“是谁害死你呀!水牛啊,你告诉妈怎样活下去!”

" 你苦那有我苦。我不想活啦,水牛,你等等妈呀,我跟你去!”另有其人在老妇人身边扶搀着她老人家,好言慰籍她,过后也感觉到她也在低声哭泣。——原来是老妇的童养媳,也是被苦诉中死者的妻子。更教人伤心的是她怀了水牛的遗腹子。

“水牛啊,可怜呀!你的孩子没出世, 就没了老爸, 你这么残忍,自己先走,叫阿妹和细汉怎样过日子!”

在头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每个深夜,丧子的老妇总是从老街铺一路来回号啕哭诉,那种凄凉的画面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反映在我脑海中,午夜梦回,热泪盈眶,回忆当年黑区年代,往事历历在目,何时能忘怀?

大约过了两年,当局下令村民必须搬迁到破舯舡新村聚居。从此我们又过着集中营式的生活,起居饮食都要连络邻近的警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