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亲情,互助且永不相伤;有乡情,合作且永不相欺。故乡是我们的出发地,也是我们心灵和魂魄的永久寄托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怎样才能不断魂?我的最新体会是认祖归宗,寻根祭祖,清明前祭祖。
清明节到了,由远在宁夏的大哥一家发起,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本家子孙利用周末聚会故乡,进行了30年来最隆重的一次祭祖活动。
星期六晚,本家子孙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喝祝福酒,述祖、叙旧、交流,互相馈赠礼物,给头一次回乡的新媳妇送见面礼。随后,集体商议第二天的祭祖仪式。血缘之缘、手足之情、赤子之心,大家彼此有说不完的话。在赠送给子孙的礼品书上,我写下了家训常用语“忠厚传家、光前裕后、和气致祥、广种福田”,给正在读书的孩子加写“文化修身、事业立身、天心月圆、花香满径”。
星期日一大早,子孙后代们从城里出发,前往祖茔祭祀。在前辈新坟,按照西周民俗惯例,长辈带晚辈,依辈份长幼排开,扫墓、添土、上贡、上香、烧纸、揖拜。完礼之后,我提议祭拜母亲一族的先人,并去明清至民国年间的祖先坟地祭祀一下,我们不能忘记母亲家族的恩情,不能忘记明洪武年从山西洪洞西迁以来历代祖先的恩德,大家欣然同意。在母亲家族的刘氏宗亲墓地,我们被一方“台湾老兵”的巨大墓碑所吸引。碑石正面是老人的生平,背面刻着八个大字:“四海飘零、魂归故里。”老人家晚年自知春秋不多,执意从台湾回到家乡,终老于故乡,实现了他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夙愿。“台湾老兵”刘大爷的故事让本家子孙无不动容。
祭祖仪式之后,子孙们返回老家旧址,中老年人在老宅追寻早年生活的遗迹,晚辈在祖辈住过的窑洞前,在百年古树下,在桃花盛开的树林里合影留念。然后,大家分别进新村看望高龄老人,认识新一代孩子,亲情、乡情、故土之情,入户其乐融融,出门依依不舍。临别时,大家互相祝福、鼓励、邀请,相约在今后的节假日再聚。在新村拜访活动中,我注意到各家院门上的匾额内容,最多的还是先辈流传下来的“忠厚传家”、“耕读传家”、“光前裕后”、“继往开来”、“和气致祥”、“平安是福”、“广种福田”。这些话语是世代家训,也是故乡人的生活哲学、人生信念、做人准则。
出于专业习惯,我一路与大哥讨论祭祖的人文意义,初步共识是:认同、关怀、和谐、凝聚、信任、交流、合作、发展、提高。就人类而言,我们有三个宏观问题是永远搞不清的:第一,人类从何而来?第二,终归何处?第三,末日何时?就个人而言,祖先是我们的源头,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有生之年,大家认同祖宗、忠厚传家、光前裕后、回报先辈、贡献乡里,最终,叶落归根、魂归故里。这一切,就是中国人带有宗教情怀的生活信仰。人类的神话、传说和各种超验理论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尽管如此,我们的祖宗、父母、故乡是确定,是可以托付我们灵魂的客观实在。尽管世俗生活充满了利害计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是,血缘凝结的亲情、故土支撑的乡情是我们永恒的情感共同体。有亲情,互助且永不相伤;有乡情,合作且永不相欺。
没有参加本年度寻根祭祖活动的本家子弟们纷纷表示,从今往后,年年祭祖,宗亲三五年小聚,十年大聚。故乡是我们的出发地,也是我们心灵和魂魄的永久寄托处。(陈仓 陕西杂文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