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换偶无罪”是对人性与心灵的刺目撕裂

20日,南京某大学副教授马尧海等22人以聚众淫乱罪被追究其刑事责任。马尧海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被从重处罚,获刑3年6个月。其它人由于认罪态度较好,被判缓刑到3年6个月不等刑法。据了解,他们成为了20年来第一批因为“聚众淫乱罪”获实刑的人。(5月20日中新网)

  应该说,备受争议的“聚众淫乱案”至此尘埃落定,或许有关换偶的话题纷争仍将延续。纵观这一事件,马尧海曾一度高举的“换偶无罪”标语,反而增加了这一场前卫游戏中的滑稽可笑的成分,甚至一些专家所鼓吹的,却昭彰了心灵罪恶的“换偶自由论”,又为这一事件增添了几分可悲色彩。

  就马尧海“聚众淫乱案”而言,我不否认马尧海等人的活动不涉及金钱交易,同时也具有封闭性和隐蔽性。并且,这批换偶自由主义者提倡的所谓“个性解放”这四个字,也是多么进步的一个词汇。但“个性解放”,多少罪恶假汝以行,正如新闻中所言,婚姻几度失意的马尧海为了转移压力,一步一步从一位婚姻失意的大学教师变成一位“换偶自由主义者”,这与精神空虚之后,突破社会规则的红线走上杀人放火无异。更甚,实行这种集体通奸的方式——群体自娱自乐的自由换偶,是对我们目前“一夫一妻”这一婚姻制度的最大损害。

  退一步来说,那些换偶自由主义者,真要把这一场换偶的“前卫游戏”上升为一种“人性解决”或“个体自由”的“崇高追求”,那也得以一种超然方式突破普世价值的囹圄,找到实现个体自由的所公认的理由。比如打高尔夫,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玩家先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形成精英交流圈以及活动本身的参与价值,而并非刚刚脱离温饱的人们所能接受。事实上,与高尔夫本质不同的是,“换偶自由”是沦丧了对人性道德最基本的尊重,一次次掀起换偶话题,无疑凸现了社会上人们意识的混乱不堪。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耻的心,也就不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马尧海被判刑之后,仍就死守“换偶无罪”,他想要的不再那么累,不再承受那么多压力。可为何不去认真寻找自己婚姻不幸的真正原因,而去自我放纵?

  再回到这一起“聚众淫乱案”,不乏有人,甚至一些专家学者都对马尧海这些人表示声援,为之竭力吆喝“换偶无罪”。他们理直气壮狡辩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想通过不断地狡辩来摆脱社会的谴责。他们除了借用“个体解放”的招牌,还借来国外的“月亮”。国外“换妻俱乐部”盛行,似乎成了他们“换偶”正当性理由。稍稍保持理性的人们,都应该为这一撕裂人性与心灵的思想沦落感到悲哀。

(王小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