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转眼,秋去冬来,一年四季已来到了尽头,冬至又悄然来到,家家户户照例搓汤圆,吃汤圆,图个好预兆,总希望家人四季安康,一家人能温馨团圆;接着又要盼望寒冬快熬过去,温暖的春风快飘送,冬末的除夕夜晚,一家人又可以开开心心的吃团年饭,迎接春节的来临。总而言之,像我老爸这一辈人,他们期盼一家大小能常常回家团聚,一起围炉,庆祝大地回春的美好时刻,一年复一年能重复与家人团聚,和和气气,分享家庭的温馨的时光。

中国北方人常说“冬至大过年”,“吃了冬至汤圆多一岁”,“娶个媳妇好过年”,这意味着华人传统送旧迎新时刻,不忘对家人团聚的重视,也希望在迎春纳福之际,不忘儿孙事业有成,能开枝散叶,添丁发财。这也可解读为华人文化传统是以家庭为单位发挥凝聚力,当然这种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转型、生活环境的演变,已没有早期逢年过节那么浓烈的节庆气氛了。


我父辈从潮汕飘洋过海,最后在马来亚柔佛落脚,从此就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开荒垦地,最后竟然落地生根,到死之前也没有想过再回祖国。而他们在生时却也把一切祖国的传统习俗、节庆传承给他的子女,而我们四个兄弟和大姐一般上都遵照父亲的方式,逢年过节免不了俗,总是要忙碌一阵子,筹备买办在家里祭祀祖先与父母,除了除夕祭祖外,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要祭拜祖先;接着顺序是清明节扫墓祭祖;五月初五端午节裹粽祭拜;七月十五中元节也要祭祀一番,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不免俗,到了今天冬至,也是个大节日,又忙着搓汤圆祭祖先。

回想当初年纪小,逢年过节或母亲作忌时,父亲总要我侍候在他身边供差遣,当跑脚,当买办,一本小册子的流水账在手,随传随到,买这买那,等到所有祭品煮熟,我又要照着他的指点将祭品安放上桌,这时祖先与亡母的神主牌早已安放在祭祀的桌上。严肃的父亲就在一旁严格的督促我,香炉如何摆放,茶杯酒盅摆放要茶前酒后,接着顺序将三双筷子、三根汤匙、三碗饱满的白米饭摆上桌,一眼看上去桌上少说也有十一二样祭品,还有冥纸等。接着就开始祭拜了。先诚心诚意点燃蜡烛插在香炉内侧两边,然后拈香跪拜,口中喃喃自念有词,先跪拜天公,门神,膜拜地主爷,最后向祖先跪拜、祈祷、叩头三次才把三炷香插入香炉,然后斟酒,还要掷箜,父亲郑重吩咐我每次祭祖必须拈三次香,斟三次酒后。而且要耐心等第一次拈的三炷香烧到要完了才可拈第二次香。所以当时父亲健在时,每次在家祭祀拜祖从下午四点开始到傍晚才有机会焚烧冥纸,然后将三盅白米酒还酹了才算祭祀大功告成。接下来,心情轻松多了,先把祖先的神主排回位龛上,才能把祭祀专用桌上的祭品端开。爸爸常对我说,人往生后灵魂是不会烟灭的,子子孙孙可以向逝者的祖先膜拜以祈求保佑或赐福,盖因神主牌位就当作祖先灵魂寄居之所。

或许我们潮州人比较重视传统礼俗,每逢节日总得以三牲酒菜加上时节的祭品,隆重在家祭祀。对我来说,我全是从我父亲与伯父伯母那儿传承了这节日的祭祖活动,而这项活动历久不衰,这与外籍人认为宗教迷信是两回事。我自己也说不出佳节在家进行祭祀活动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我这辈人择善固执,讲究慎远追终,总不肯轻易放弃民族文化、传统礼教的根本吧!

际此冬至,祭拜了祖先,吃了汤圆,想起古人那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禁又想起久已离世的父母,印象还是那么深刻,怎不教一时不胜唏嘘!

没有评论: